今天的欧盟,造船不行,航天不行,互联网不行,人工智能不行,无人机不行,机器人也不行,就连造车也不行了。俄乌这一战彻底终结了欧盟的巨婴式繁荣,而这头由中美俄三方,共同养的一头大肥猪,接下来或许就该到了分猪肉的时候了。 要理解欧盟的困境,首先得看看它是如何被 “养肥” 的。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扮演了欧洲的 “保安”。北约的存在让欧洲国家无需操心国防,德国军队规模与其经济地位极不匹配,却能安心发展经济。 这种安全依赖换来的是欧洲将大量资源投入民生与工业,德国汽车、法国奢侈品、荷兰农业,这些产业在和平环境中茁壮成长。过度依赖外部保护的代价,就是自身国防能力的萎缩。 当俄乌战争爆发,欧洲才发现,自己连基本的弹药储备都不足,78% 的国防装备采购不得不依赖美国。 紧接着,中国和俄罗斯则成为欧洲经济的 “输血者”。中国庞大的市场消化了欧洲的高端制造业产品,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其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俄罗斯则以低廉的能源供应,支撑着欧洲的工业体系。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工厂,长期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维持低成本生产。 然而,俄乌战争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欧盟对俄制裁反噬自身,德国工业用电成本飙升 300%,巴斯夫不得不关闭路德维希港的部分产能,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湛江。 与此同时,美国趁机以三倍于市场价的价格向欧洲出售液化天然气,还对欧盟汽车加征 25% 关税。欧洲人突然发现,自己不仅要为能源危机买单,还要被美国 “割韭菜”。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4 年德国 GDP 下降 0.2%,失业率升至近十年最高,曾经的 “欧洲引擎” 如今成了拖累。 更致命的是,欧盟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正在消失。阿丽亚娜 6 型火箭首飞失败,暴露了欧洲航天工业的技术滞后。伽利略导航系统多次因原子钟故障全面瘫痪,显示出欧盟在精密制造领域的短板。 在汽车电动化浪潮中,欧洲车企反应迟缓,2024 年 8 月电动汽车销量同比暴跌 43.9%,大众、宝马等巨头净利润大幅下滑。 机器人密度方面,欧盟每万名工人拥有 225 台工业机器人,远低于美国的 322 台和韩国的 1000 台。人工智能领域,欧盟的研发投入仅占 GDP 的 2.22%,专利申请量不足全球的 10%,落后于中美。 此时,中美俄三方的 “分食” 行动早已悄然展开。美国通过北约施压欧洲增加国防开支至 GDP 的 5%,同时要求欧洲购买美国武器,2023 年欧盟 63% 的国防装备采购流向美国企业。 中国则在新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扩大投资,长三角地区 2025 年二季度新增 35 个欧洲投资项目,其中德国企业占 20 个,巨头纷纷在中国布局电动车和智能制造基地。 俄罗斯虽受制裁,却通过北极合作与中国建立 “冰上丝绸之路”,中俄 “北极快线 1 号” 项目将中欧运输时间缩短 40%。 欧盟的困境,本质上是过度依赖外部保护与资源的必然结果。当安全、能源、技术的命脉都掌握在他人手中,所谓的繁荣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 如今,欧洲人开始反思:德国重新武装需要每年增加 6130 亿欧元军费,这笔钱从何而来?欧盟 27 国在能源政策上争吵不休,何时才能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 或许正如欧盟前官员费尔霍伊根所言,对俄制裁的反噬只是开始,欧洲的衰落可能才刚刚拉开序幕。 这场变局中,最值得玩味的是欧洲民众的态度。当布鲁塞尔的奥迪工厂因电动化转型失败面临关闭,3000 名工人走上街头抗议。 柏林的居民为支付高昂的能源账单而节衣缩食,人们开始质疑:曾经的 “欧洲梦” 究竟还剩多少?或许,欧盟的未来不在中美俄的博弈中,而在于能否从 “巨婴” 成长为真正的独立经济体。 但在这个过程中,分食的刀叉已经举起,欧洲能否保住自己的 “猪肉”,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政策抉择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