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宋江征方腊,梁山好汉死的死、散的散,战后,燕青带着一担财宝人间蒸发,他是贪生怕死

宋江征方腊,梁山好汉死的死、散的散,战后,燕青带着一担财宝人间蒸发,他是贪生怕死,还是另有原因呢? 宋江率领梁山好汉征讨方腊,一百零八将折损大半,在这场惨烈厮杀的尾声,“浪子” 燕青挑着一担珠宝悄然远去。 有人揣测燕青贪生怕死、却不知这看似仓皇的逃离,实为他洞悉世局后的破局之策,若当时选择留下,其结局恐怕比宋江的毒酒更令人扼腕。 燕青在梁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象征。作为卢俊义的家仆,他自幼在卢府长大,不仅习得主人一身武艺,更被悉心栽培出通才之能。箭术上,他能 “百步穿杨”,曾在秋林渡一箭射落雁行第三只,令宋江叹服 “神臂将军” 之名;相扑技艺更是独步天下,泰安州东岳庙上,他赤手空拳放倒 “擎天柱” 任原,引得万人喝彩。 此外,燕青还精通诸般技艺:吹箫能引凤来仪,唱曲可动江湖豪客,就连各地乡谈、市井隐语也了如指掌。这般文武双全、俊朗风流的人物,却甘居人下,可见其心性之沉稳。 燕青对卢俊义忠诚,但却非愚忠。当年卢俊义被吴用设计,身陷囹圄时,是燕青扮作乞丐沿途乞讨,追踪囚车至野猪林;卢俊义被判死刑,又是燕青月夜劫法场,凭着一支弩箭连杀数名公差,将主人从鬼门关拉回。 在梁山招安的关键节点上,燕青从朝廷官员的虚伪嘴脸中,嗅到了 “兔死狗烹” 的危险气息。 早在招安前夕,燕青便通过李师师搭桥,成为梁山与朝廷沟通的关键纽带。他在东京汴梁的风月场与朝堂间游走,亲眼目睹了宋徽宗的昏聩、蔡京的贪婪、高俅的阴狠。那些冠冕堂皇的官员,转身便在酒桌上诉说着如何将梁山好汉视为 “疥癣之疾”,盘算着 “招安后令其自相残杀” 的毒计。 这些见闻,让燕青对 “朝廷恩典” 四字嗤之以鼻。他曾私下对卢俊义坦言:“主人岂不闻韩信立汉,彭越兴刘,最终皆遭屠戮?我等啸聚山林尚可自保,若入樊笼,必为鱼肉。” 可惜卢俊义被 “封妻荫子” 的幻梦迷了心窍,终究未能听进燕青的忠言。 征讨方腊的征程,更让燕青的预感变为血淋淋的现实。乌龙岭上,解珍、解宝被滚石砸得粉身碎骨;涌金门前,张顺被乱箭射成刺猬,尸身抛入西湖;昱岭关前,史进、石秀等六将死于庞万春的箭下等等。 宋江的每一场胜利,都伴随着梁山兄弟的惨死,当方腊最后一座城池被攻破时,幸存的好汉仅剩三成,个个带伤,人人带泪,而京城传来的封赏诏书,字里行间满是猜忌与提防。 此时的燕青,已然下定决心离去。他首先想到的仍是卢俊义,深夜叩响主人帐门,再次苦劝:“如今方腊已灭,我等于朝廷再无用处。蔡京、高俅之流视我等为眼中钉,若回汴京,必遭毒手。不如弃了官诰,寻一处水乡泽国,耕读传家,方得善终。” 卢俊义却抚摸着身上的伤,望着帐外的星空,喃喃道:“我等浴血奋战,为的就是这功名二字。若此时离去,岂不前功尽弃?” 燕青见主人执迷不悟,知道多说无益,只能跪地磕了三个响头,算是谢了多年养育之恩。 接下来的举动,更显燕青的深谋远虑。他没有选择孑然一身离去,而是悄悄备下了一担珠宝。 这担财物,实则是燕青为新生铺设的基石。其一,归隐江湖并非餐风饮露,柴米油盐皆需银两。燕青深知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的道理,有了这笔财富,方能在市井中隐姓埋名,不必为生计奔波,也避免了因囊中羞涩而重入江湖纷争。其二,这些珠宝中,不乏征讨方腊时缴获的珍品,带着 “贼赃” 的印记。他故意将其带走,便是要给世人留下 “贪财忘义” 的印象 ,一个只知钱财的小人,自然不会被朝廷视为威胁,也能让宋江等人断了念想。 离去前夜,燕青给宋江留下一封短笺,写道:“燕青蒙主恩收录,位列天罡,已逾三载。今方腊荡平,愿纳还官诰,寻个僻静去处,了此残生。所携财物,皆为军中所得,权作养老之资,望哥哥恕罪。” 寥寥数语,既表了谢意,又言明了去意,更以 “贪财” 为由堵住了所有挽留的可能。他知道宋江最重 “忠义” 二字,若直言看透朝廷险恶,反倒会引发争执;不如自污名声,让宋江觉得他 “胸无大志”,方能顺遂脱身。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军营的薄雾时,燕青已消失在官道尽头。他没有选择回河北故里,也没有投奔旧识,而是一路南下,或许在太湖边买了几亩薄田,或许在钱塘畔开了家小铺,将 “浪子燕青” 的名号彻底尘封。 那些珠宝,化作了茅屋的梁木、田埂的犁耙,化作了与邻人闲话时的一壶浊酒,让燕青在乱世中得以安然度日。 而留下来好汉们,果然如燕青所料,一步步踏入了死亡陷阱。宋江被赐毒酒,临死前还拉上李逵垫背;卢俊义遭水银毒害,落水而亡;吴用、花荣在宋江墓前自缢。 曾经叱咤风云的梁山群英,最终落得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的结局。若是燕青未曾离去,以他的才智与声望,必然会被为心腹大患,其死法恐怕比卢俊义更惨, 或许会被罗织罪名,处死以儆效尤。 在《水浒传》解围的悲剧底色中,燕青的结局恰似一丝微光, 放下功名,守住性命,便是最大的胜利。#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