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今年高考,湖北有个考了702分的学生,拿着北大的预录取通知犹豫了三天,最后愣是拒了——就因为被调剂到了冷门的考古系。招生老师急得打电话,学生家长就一句话:“张雪峰说得对,读大学不是为了挂个名校牌子,是为了孩子毕业能有口饭吃。”这事儿一出来,清北招生群里都炸了,说“往年挤破头的名额,今年居然有空档”,而这一切,很多人都觉得跟张雪峰那张“敢说的嘴”脱不了干系。 早两年,谁家孩子考上清北,那得在县城挂横幅、摆流水席,哪怕专业冷门,家长也觉得“名校光环能罩一辈子”。可今年不一样了。有个湖北招生组的老师私下说,他们去重点高中宣讲,往年学生眼睛都放光,今年有人直接举手:“老师,你们学校的材料科学专业,毕业平均薪资多少?跟哈工大的计算机比,哪个高?”问得老师都愣了。 这变化,张雪峰确实“功不可没”。他前阵子在直播里扯着嗓子说:“别迷信清北!普通人的目标不是当科学家,是就业!是能找个五险一金的工作!”这话糙理不糙。有家长跟我算过一笔账:去年邻居家孩子考了698,被北大考古系录了,全家摆酒庆祝,今年再问,孩子还在考公,说“专业太冷门,企业招的少,想进博物馆还得拼关系”;反观另一个考670的,去了东南大学的计算机系,今年实习就进了大厂,月薪两万多。“你说,换你选哪个?” 更有意思的是,不光湖北,浙江、江苏也出了类似的事儿。有个考了695的学生,放弃清华的环境工程,去了西安交大的人工智能,理由是“张雪峰说过,现在AI行业缺人,起薪比冷门专业高一半”。家长们坐在一起聊天,不再比“谁家孩子学校排名高”,而是比“专业好不好就业,能不能考公、进国企”。 清北招生办肯定憋屈。往年他们的调剂名额都是“香饽饽”,哪怕学生不喜欢专业,也愿意先“上车”,觉得“进了学校再转专业”。可今年,转专业的难度被扒得明明白白——有数据说,清北热门专业的转专业成功率不到10%,很多学生进去了就等于“被钉死”在冷门系。有个去年从历史系转到金融系的学生说:“那半年跟高考似的,天天熬夜刷题,最后全班就俩成功的,太熬人了。” 其实这背后,是家长和学生越来越“务实”了。这几年就业市场卷得厉害,清北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的新闻也不算新鲜。有机构统计,2024年清北冷门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热门专业低23%,平均起薪差了近4000块。普通人寒窗苦读十二年,谁不想毕业后能稳稳当当赚钱?张雪峰不过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名校是结果,不是目的,能让你活下去的专业,才是真本事。”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短视”。清北的平台、资源,不是普通学校能比的,哪怕专业冷门,也能接触到顶尖学者,视野不一样。可老百姓不认这个:“视野不能当饭吃,我家孩子不是天才,就想找个安稳工作,有错吗?” 现在清北也在悄悄调整。今年新增了“人工智能实验班”“芯片工程系”,扩招热门专业,还承诺“调剂专业一年后可二次选方向”。说白了,市场用脚投票,再牛的名校也得低头。 你觉得这事儿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学生太功利,还是教育终于回归了“就业本质”?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来源】 - 新华社2025年7月15日:《高考招生呈现新趋势 考生更重专业实用性》 - 央视新闻2025年7月10日报道:《清北调整招生计划 新增多个热门专业方向》 - 教育部2025年7月5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