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 夏津县城外八路军129师与日军遭遇,激烈的白刃战中,一名身高1米92的战士格外引人注目,战斗结束后,部队清点战果:这名战士独自击杀27名敌军,自己身中三刀仍坚持到底。 这名战士叫吕俊生,河北邢台人,参军前他干过各种体力活,生活虽然艰难,却练就了一身力气,抗战爆发时他已经30岁,本可以继续做小买卖维持生计,但还是选择参军。 夏津一战让吕俊生在129师出了名,部队给他记了一等功,这在当时并不容易,这次战斗证明了一个普通农民经过训练,完全可以在战场上发挥巨大作用。 吕俊生的战斗方式很实用,身高臂长给了他明显优势,加上从小干重活练出的力气,使用大刀时往往能抢占先机,在另一次伏击战中,他又击杀17名敌军,逐渐成为部队的骨干力量。 战士们开始叫他“军中吕布”,一方面因为同姓,另一方面确实佩服他的战斗能力,吕俊生被提拔为连长后,带领的部队在多次战斗中都取得胜利,在师里有了“吕连长的部队打硬仗”的说法。 百团大战期间,129师攻打高邑县城,吕俊生率队负责攻击一处碉堡,日军机枪火力很猛,他趁夜色摸近碉堡,徒手将机枪抢夺过来,双手被烫伤但成功压制了敌军火力点,这次行动为后续部队攻城创造了条件。 连年征战让吕俊生身上伤痕累累,除了夏津战斗的三处刀伤,他还在其他战斗中负过枪伤、炮伤。1950年代初考虑到身体状况,他主动申请复员回乡。 回到邢台后,吕俊生担任过村党支部委员、民兵连长等职务,他组织村民修水渠、建学校,把在部队学到的组织能力用在建设家乡上,村里人都知道他的战斗经历,但他很少主动提起。 1970年吕俊生因病去世,按照他的遗愿后人将他的骨灰安葬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墓碑上只简单刻着姓名、生卒年月和“抗日英雄”四个字。 吕俊生的故事在129师老兵中流传很广,他们记得这个高个子连长,记得他在战场上的勇敢,也记得他复员时的平静,许多老兵说吕俊生最可贵的不是那些战功,而是从不把自己当英雄看待。 从修鞋匠到抗日英雄,再到普通村民,吕俊生的人生轨迹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选择,面对民族危亡,普通人也能爆发出巨大能量,战争结束后,他们又默默回到平凡生活,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像吕俊生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没有留下太多文字记录,只在战友的回忆和家乡人的口述中存在,这些普通人的不平凡经历,构成了抗战历史最珍贵的组成部分。 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要记住那些为民族独立付出巨大牺牲的普通人,他们的选择和坚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吕俊生的三个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