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以色列不打伊朗,反而打了叙利亚,原因其实很简单。 在伊以冲突白热化之际,以色列却

以色列不打伊朗,反而打了叙利亚,原因其实很简单。 在伊以冲突白热化之际,以色列却将主要火力转向叙利亚南部。这种战略选择背后,既有对伊朗导弹威胁的忌惮,也有对叙利亚南部战略要地的觊觎。 伊朗的导弹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2025年5月试射的“卡西姆·巴西尔”弹道导弹射程达1200公里,采用碳纤维材料和红外制导系统,可突破现有反导网络。 6月亮相的“霍拉姆沙赫尔-4”更搭载2吨弹头,飞行速度达8马赫,能在末段机动变轨,直接威胁以色列全境。 这些技术突破让以色列意识到,若与伊朗正面对抗,本土将承受毁灭性打击。相比之下,叙利亚的军事能力已被大幅削弱。 2024年底的大规模空袭后,叙利亚海空军基本瘫痪,防空系统70%被摧毁,苏韦达省哈勒哈拉空军基地的米格-29战机全部被炸毁。 这种实力悬殊让以色列在叙利亚战场占据绝对优势,苏韦达省成为以色列的主攻方向。这片位于叙利亚南部的区域,聚居着约100万德鲁兹人,其独特的教派体系和半自治传统使其成为以色列眼中的“战略支点”。 以色列以“保护德鲁兹人”为由,不仅出兵占领戈兰高地缓冲区,还要求苏韦达等三省彻底非军事化,禁止叙利亚政府军进入。 光明网的分析指出,以色列此举旨在建立“防御区”,通过扶持德鲁兹武装实现对叙利亚南部的实际控制,进而削弱土耳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叙利亚政权更迭为以色列创造了机会,朱拉尼领导的“解放叙利亚”联盟虽掌控大马士革,但对南部控制力薄弱。 德鲁兹人拒绝交出自治权,导致双方冲突不断,2025年7月,叙利亚政府军试图进入苏韦达省,立即招致以色列空袭。 以军不仅打击军事目标,更直接袭击大马士革的总统府和国防部,迫使叙利亚撤军。这种强硬姿态背后,既有内塔尼亚胡政府转移国内政治压力的考量,也反映出以色列对叙利亚南部战略价值的志在必得。 俄罗斯的撤军进一步改变了地区平衡,阿萨德时代,俄罗斯的军事存在对以色列形成制约。但随着俄军撤离,叙利亚失去保护伞,以色列得以放手行动。 正如中国日报网报道,以色列在叙利亚的空袭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仅2025年7月就发动多轮针对苏韦达的打击,甚至出动地面部队建立“安全区”。 这种趁虚而入的策略,让以色列在不直接挑战伊朗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叙利亚南部的渗透。 这场博弈的背后,是各方利益的复杂交织。 以色列通过控制叙利亚南部,既能遏制伊朗势力扩张,又能为未来谈判增加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