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女烈士遗体被发现时布满弹孔乌斯浑河畔的不朽英魂 在黑龙江的山水之间,流淌着一条名

女烈士遗体被发现时布满弹孔

乌斯浑河畔的不朽英魂

在黑龙江的山水之间,流淌着一条名为乌斯浑的河。它静静蜿蜒,看似平凡,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历史。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在这条河畔谱写了一曲震撼天地的英雄乐章,她们的事迹,便是永垂不朽的“八女投江”。

彼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东北抗联肩负着保家卫国、抗击日寇的重任,在艰难困苦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1938年夏天,日军发起“三江大讨伐”,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向西转移,一路上历经围追堵截,损失惨重。10月,抗联第5军第1师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拦住去路,同行的还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位女战士: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一天凌晨,部队在乌斯浑河渡口准备渡河,尚未被敌人发现。然而,日伪军千余人突然来袭,将大部队紧紧围困。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八位女战士虽隐蔽在岸边,本可安然渡河,但她们心中只有大部队的安危。冷云果断下令,七名女战士迅速卧倒,从背后向敌人发起攻击,用她们手中有限的武器,吸引了敌人的火力。敌人以为中了埋伏,急忙抽出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趁机突出了包围圈。

但八位女战士却陷入了绝境,敌人蜂拥而至,她们人少力单,弹药逐渐耗尽。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她们毫不畏惧,顽强抵抗。敌人见久攻不下,便妄图劝降:“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可她们怎会屈服?冷云坚定地对战友们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最终,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毁掉枪支,手挽着手,高唱着《国际歌》,缓缓走进冰冷刺骨的乌斯浑河。“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歌声在河畔回荡,那是她们对侵略者的控诉,对祖国的热爱,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冰冷的河水没过她们的身躯,却永远无法磨灭她们的精神。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不过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本应是在父母身边撒娇、享受青春的年纪,却为了国家和民族,将生命定格在了这悲壮的一刻 。

两天后,突围的抗联战士在距离八女殉难地2里外的牡丹江河口找到了五具遗体,每具遗体身上都布满了弹孔,那是她们英勇战斗的痕迹。除了冷云,其余7人甚至都连照片都没有留下,她们的音容笑貌,只能存在于战友和后人的记忆中。

“八女投江”的壮举,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彰显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和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她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精神,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不屈的意志。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但八女投江的故事永远不会被遗忘。在乌斯浑河畔,矗立着“八女投江”纪念碑,上面刻着“八女英魂,光照千秋”。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瞻仰,缅怀先烈。她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让我们铭记八女投江的历史,传承她们的精神,让英雄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光芒 。抗战胜利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