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0年,国军少将叶干武起义后被杀,事后人们才得知,叶干武和叶剑英是同乡好友,

1950年,国军少将叶干武起义后被杀,事后人们才得知,叶干武和叶剑英是同乡好友,但他来不及找叶剑英说情,就被枪决了!

1950 年 10 月的一个清晨,广东梅县畲江镇的石板路上,一队民兵荷枪实弹,押着戴镣铐的老人往刑场走。老人头发花白,腰杆却挺得笔直。他边走边念叨:“剑英兄,我对不住你当年的举荐……”

围观人群里,有人突然喊:“这不是前几年回乡种地的叶校长吗?”

没人知道,这个要被处决的老人,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还是曾率部起义的国民党少将叶干武。

更没人知道,他和当时的广东省主席叶剑英,是同乡,还是生死与共的挚友。

1924 年春天,汕头裕顺安行里,账房先生叶干武正为商号的资金周转犯愁。

门被推开,一个穿灰布长衫的年轻人走进来,带着梅县口音问:“叶干武先生在吗?”

叶干武抬头,愣住了。来人是东山中学的学长叶剑英。那时,叶剑英刚从云南讲武堂毕业,正按孙中山的命令筹建黄埔军校。

叶剑英把招生简章推到他面前:“干武,跟我去广州。国家正缺人,咱都是梅县人,得为国家做事。”

当天深夜,两人在韩江边立誓:“今天结为兄弟,以后共赴国难,绝不背叛初心。”

三个月后,叶干武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成绩优异。

在校期间,叶剑英常以教官身份来授课,私下仍叫他 “干武”。

一次战术演习,叶干武因为冒进,让队伍吃了败仗,被教官当众训斥。

当晚,叶剑英找到他:“战场上犯错不可怕,怕的是没了血性。记住,真正的军人要经得住考验。”

1927 年 4 月 12 日,上海街头枪声不断。叶干武站在黄埔军校门口,看着曾经的同窗被士兵押上卡车。

叶剑英匆匆赶来,塞给他一张船票:“武汉的第四军在招兵,你赶紧走!”

叶干武犹豫了。家里老母病重,弟弟还没成年,他放不下。

看着叶剑英失望离开,叶干武转身走进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这一别,两人 23 年没再联系。

1930 年龙岗战役,时任国民党营长的叶干武被俘。

审讯室里,红军营长看着他的黄埔军校证件,问:“你认识叶剑英吗?”

叶干武浑身一震,掏出贴身藏着的黄埔毕业照。照片背面,叶剑英的题字很清楚:“干武贤弟留念,愿共赴光明。”

就凭这张照片,他保住了性命,还被红军礼送出境。

回到梅县,叶干武在畲江中学当校长。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他放下教鞭去当兵,在青年军任上校检察官,专门惩治贪腐军官。

有同僚劝他:“现在乱世,不如趁机捞点好处。”

他拍案而起:“我叶干武就算在泥潭里,也不能做坏事。”

1949 年 8 月,兰州被解放军包围。

河西警备总司令部作战室里,少将高参叶干武下令:“别再做无谓抵抗了!”

他连夜写了起义通电,第二天一早率部向彭德怀司令员投诚。

一野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握着他的手说:“叶将军深明大义,党和人民不会忘。”

按规定,起义将领可以留任,也可以转业。

叶干武却拒绝了所有职务:“我本来是教书的,现在想回乡种地,守着家里的几亩田。”

组织上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想了很久说:“要是能见到剑英兄,想跟他说说当年的难处。”

回到畲江镇,叶干武换上粗布衫,每天扛锄头下地。

邻居们只当他是回乡的教书先生,没人知道他曾是国民党少将。

1950 年秋天,镇反运动的消息传到梅县。他因为是国军少将的身份,被民兵抓走。

在梅县看守所,叶干武多次跟提审员说自己的起义经历:“1949 年 8 月 26 日,我在兰州向一野投诚,起义通电上有彭德怀司令员的批示!”

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证据呢?兰州那么远,怎么查?”

那时,叶剑英主政广东,政务繁忙,顾不上基层的事。梅县地方政府受通讯条件限制,没法及时核实叶干武的身份。

更糟的是,他的起义档案因为西北野战军整编,还没完全移交,关键证明材料缺失。

1950 年 10 月 15 日,梅县人民法院以 “历史反革命罪” 判处叶干武死刑。

临刑前,狱警问他有无遗言,他咬破手指在囚服上写:“剑英兄,今生负你,来世再报。”

叶剑英得知消息后,非常难过,若是叶干武能及时找到他说情,也不会被冤死了。

好在,1979 年,中央军委启动起义投诚人员复查工作。调查组终于在甘肃省档案馆找到 1949 年的起义通电原稿,以及彭德怀签署的《起义人员安置意见》。

1980 年春,法院再审判决:“撤销原判,宣告叶干武无罪,恢复起义投诚人员名誉。”

当平反通知书送到畲江镇时,叶干武的遗孀颤抖着抚摸通知书上的红章,泪如雨下:“老叶,你等了 30 年的清白,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