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科普中国
不少人手臂、大腿甚至脸蛋等部位总存在一些小颗粒,摸起来粗糙不平,看上去就像“鸡皮肤”一样。对于呈现自己完美的形象来说,“鸡皮肤”是一件让人很困扰的问题,有的“鸡皮肤”还会不时瘙痒影响生活质量。
这些“鸡皮肤”是啥,
能除掉吗?
先说结论,这些“鸡皮肤”是毛周角化症。
坏消息的是“鸡皮肤”不能被“根治”。
好消息是大部分“鸡皮肤”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好转,且能通过治疗达到阶段性缓解好转。
毛周角化病(keratosispilaris,KP),又称毛发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毛囊角化性皮肤病,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
发病原因是什么?
其发病原因不明确,但其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约有50%~70%的患者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此外,其发病还可能与维生素A、维生素B12、维生素C的缺乏以及内分泌因素影响和代谢障碍有关。
特别是内分泌问题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和库欣综合征者存在较高发病风险。毛周角化病还可伴发其他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或寻常型鱼鳞病)。
有哪些表现?
毛周角化并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期,但也可见于婴儿。
表现为像是鸡皮样的棘状角化性丘疹,手触有粗糙感。丘疹的顶端有淡褐色角质栓,用皮肤镜(放大镜)来看能看到里面含有卷曲的毛发。如果剥去角栓后可遗留漏斗状的小凹陷,但是很快就会形成新的角质栓。
主要累及上臂和大腿伸侧,面部、躯干、臀部和四肢远端亦可受累。丘疹可聚集,也可散在分布,常伴有轻度毛囊周围红斑。
毛周角化常在冬季加重,很可能是因为冬季皮肤干燥或厚衣摩擦。也有妊娠期病变加重的报道。常随年龄增长而改善,但也可能持续至成人期。
容易和这些皮肤病混淆
不过也有一些长的像鸡皮肤的其他疾病需要鉴别。KP的鉴别诊断包括:
1
小棘苔藓
小棘苔藓通常仅见于儿童,表现为细小的毛囊性丘疹伴角化性棘突,可聚集成较大的斑片,对称性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小棘苔藓常可自然消退。
2
蟾皮病
蟾皮病表现为毛囊角化过度伴丘疹,丘疹始见于四肢伸侧、肩部和臀部。该病常是维生素A缺乏或一般性营养不良所致。
如何治疗?
毛周角化可随年龄增长自行改善,通常无需治疗。但担心美观问题的或明显红斑瘙痒患者,可能要求通过治疗来减轻皮肤粗糙、红斑。
具体可选的治疗方式如下:
1
润肤剂和角质剥脱剂
毛周角化病的一线治疗为润肤剂和外用角质剥脱剂。含乳酸或水杨酸的制剂或外用尿素制剂有助于角化性丘疹的软化和消退,但不能减少或缓解伴发的红斑。常用的如10%-15%尿素乳膏、5%水杨酸软膏等。
2
外用维A酸类
如果润肤剂和角质剥脱剂无效,可给予外用维A酸类,如0.05%维A酸乳膏、0.1%阿达帕林乳膏或0.05%他扎罗汀乳膏。但维A酸类外用制剂存在一定刺激性,有导致炎症加重、皮疹更明显、瘙痒更强烈的可能。配合外用润肤露能一定程度缓解刺激性。
3
外用皮质类固醇
如存在明显炎症(如泛红明显伴有瘙痒等),可将短疗程(一日1-2次,连用1-2周)的弱效至中效外用皮质类固醇与其他外用药联用,如尤卓尔软膏。
4
其他疗法
对于非常严重或治疗诉求比较高的情况,可以在皮肤科医生评估下考虑系统(口服)用维A酸类药物,以及寻求医美辅助治疗手段的帮助。
常用的医美手段包括:果酸/复合酸焕肤等在临床的运用中对于绝大部分的“鸡皮肤”都能快速起效。
此外:防止皮肤过度干燥的护理措施可能对所有毛周角化症患者都有益,例如使用如无皂基的更温和清洁产品、避免洗浴水温过高以及涂抹保湿乳。
最后啰嗦两点:
1.无论是外用药膏还是光电治疗,只是暂时缓解,达不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如果想要长期效果得坚持治疗,且哪怕不擦药,长期坚持擦保湿乳液也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2.如果皮疹较多较重尤其是伴瘙痒建议医生面诊评估后再外用药,如果不恰当的使用外用药有存在诱发炎症加重,红斑瘙痒加剧的可能。
参考文献
[1]KodaliN,PatelVM,SchwartzRA.Keratosispilaris:anupdateandapproachtomanagement.ItalJDermatolVenerol2023;158:217.
[2]HwangS,SchwartzRA.Keratosispilaris:acommonfollicularhyperkeratosis.Cutis2008;82:177.
[3]KechichianE,JabbourS,ElHachemL,etal.LightandLaserTreatmentsforKeratosisPilaris:ASystematicReview.DermatolSurg2020;46:1397.
[4]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4.
来源丨卓正科普HealthExpress(id:D-HealthExpress)
作者丨罗杰夫陆军军医大学硕士卓正医疗皮肤科医学美容医生
审核丨孙秋宁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