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捻军打了12年,没啥突出战绩,为何赖文光带来4千太平军后,捻军战斗力暴涨? 捻军

捻军打了12年,没啥突出战绩,为何赖文光带来4千太平军后,捻军战斗力暴涨? 捻军这事儿得从1853年说起,那会儿张乐行带头闹起义,喊着“大汉明命王”的名号,在两淮一带折腾得挺欢实。 可闹了十多年,捻军也没打出啥惊天动地的大胜仗。 他们老被清兵追着跑,僧格林沁和胜保这帮清朝将领动辄就把他们揍得灰头土脸。 捻军和太平军联手后,虽说跟着陈玉成干过些仗,可大多是帮衬打下手,自己独挡一面时老是缺劲。 到了1864年,老天突然给捻军开了个窍,赖文光带着四千太平军加入进来。 这赖文光可不是一般人,他在太平天国混过,是陈玉成手下的“四大金刚”之一,脑筋活、本事大。 他一来,就把捻军那盘散沙给拾掇整齐了。 原来捻军兵农不分,今儿种地明儿打仗,山头林立各干各的,目标糊里糊涂。 赖文光让大伙儿都成了专业打仗的兵,还按太平天国的规矩封王封爵,张宗禹、任化邦这些头头都得了正经名分。 目标也亮堂了——复兴太平天国,拿下川陕地盘儿。 赖文光还搞了个新门道:骑兵为主、步兵为辅。 捻军本就能骑马,赖文光把这优势玩出花来,部队跑得飞快,清兵洋枪洋炮都追不上。 这一来,捻军像换了个人似的,1864年后突然猛起来。 邓州那一仗,赖文光领着大伙儿收拾了僧格林沁的八旗兵,八旗两万多人折了大半。 紧跟着鲁城、高楼寨又连赢两场,直接把僧格林沁宰了,关外八旗和蒙古马队全报销。 这下清朝家底掏空,真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湘军、淮军也没讨着好,张宗禹在灞桥把陕西湘军包了饺子,四千人倒下七千被俘。 赖文光和任化邦在蕲水打得新湘军全军覆没,彭毓橘也送了命。 开封那会儿,曾国藩的河防战术崩了盘,宋庆、张曜跑得鞋子都丢半路。 京山一战,郭松林的六千淮军直接被灭,他自个儿都差点送命。 尹隆河那儿更险,赖文光围得刘铭传坐等死路,得亏鲍超领兵杀进来救场。 苏北战场上,八旗和淮军又被打趴下,可惜任化邦叫叛徒打了黑枪。 任化邦这人特能打,李鸿章夸他是“骑兵第二猛”,只比项羽差一截。 赖文光则善谋,两人配合得严丝合缝,大伙儿都传“遵王善谋、鲁王善战”。 捻军用的是竹竿子当武器,比不上清军的洋枪洋炮,可照样打得出彩。 赖文光靠的就是脑瓜灵光,看准了捻军短处补起来,把一盘棋下活。 捻军折腾到1868年张宗禹兵败才歇菜,但这几年把清朝搅得伤筋动骨。 后来历史学家琢磨这一段,赖文光那几手改革挺关键。 这些年,捻军的影儿还在咱们生活里晃悠。 张乐行的老家安徽涡阳县,专门搞了纪念展,把捻军起义的旧事摊开说。 当地博物馆还挂着张乐行的画像,游人常去瞅瞅。 赖文光的生平也叫人研究得透透的,成了历史书上的亮点。 信息来源: 新华社报道《安徽涡阳县举办张乐行起义历史展览》 人民日报文章《捻军起义与现代历史纪念》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资料《赖文光生平与战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