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太震撼了!十几人推着歼-16发动机出镜,尾喷口却被打上马赛克,遮得滴水不漏!新太

太震撼了!十几人推着歼-16发动机出镜,尾喷口却被打上马赛克,遮得滴水不漏!新太行发动机早已脱胎换骨,综合性能直追美制F110。 西北某基地,一段不到十秒的视频在军迷圈疯传。 镜头里,一台疑似涡扇-10B的发动机正被一群地勤人员合力推进厂房,画面模糊却足够清晰,尤其是那被精确打码的尾喷口,瞬间引爆了舆论。 这不是第一次见到军方用马赛克遮掩关键部位,但这次遮得如此彻底,只说明一个问题:这台发动机不是普通货。 更准确地说,它是脱胎换骨之后的新太行。 说起太行,老一辈军迷几乎是咬牙切齿。从八十年代起步,到2005年定型,再到2010年真正上天,多少年里,国产航发就像一块心病,耗资巨大却始终难言可靠。 早期涡扇-10A虽已应用第二代单晶叶片,但受限于材料工艺和控制系统,推力仅12.5吨且故障频发。 2004年歼-11B原型机因发动机轴承故障试飞失败,迫使空军在初期混装俄制AL-31F应急,技术卡脖子之痛让外界质疑多年。 但今天,谁还敢提“靠俄发”?歼-16已实现100%国产动力,歼-20也基本换装涡扇-10C过渡型号,连最核心的重型战机都装上国产“心脏”。 这一次出现在公众镜头里的发动机,已从“堪用”的涡扇-10A升级为推力达14吨级、接近F110-GE-129的涡扇-10B。 尽管仍属第三代改进型,其稳定性与寿命却实现质的飞跃,官方测试显示,涡扇-10B在高原极寒环境下仍可维持最大推力,复合材料应用更令外部管线减重30%。 而打马赛克的尾喷口,虽未证实为锯齿构型,但其长收敛片设计和精密工艺远超俄制发动机。 再看整体结构:进气管道优化、无外挂线缆,表明这极可能是完成地面测试的实验型号或新批次量产机。 更惊人的是,7月14日,中国航空动力研究院低调公布某型大推力涡扇的复杂工况测试成果。关键词?高空、低温、大推力、数字控制,每一项都指向涡扇-10系列的终极进化。 这就难怪,哪怕是简单一个推进画面,都要被加上厚重的马赛克了。 想想看,曾经因发动机受制于人,战机生产不得不看俄方脸色。而今天,中国不仅能自主量产,更在油耗、可靠性上逼近欧美水平。这不叫突破,叫什么? 发动机从设计到服役,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美军F110耗费十多年才成熟,中国用20年完成从涡扇-10A到涡扇-10C的技术爬坡,背后是实打实的工业跃升。 单晶叶片耐温达1800K,寿命突破2000小时;控制系统从机械式升级为全权限数字控制;量产能力更实现“三班倒”赶工。 “两机专项”的千亿级投入,推动军用航发进入爆发期,不光是能造,还能大批量造、持续升级造。 所以你以为只是推着发动机走过镜头?不,那是中国航空工业把过去几十年的屈辱,一步步地推出了历史舞台。 而这台“新太行”,不只是装备歼-16的动力源。未来,它可能出现在隐身轰炸机的发动舱里,也可能成为“空射平台”的核心动力,甚至向民航领域渗透。这才是真正的战略级技术突破。 更重要的是,这台被马赛克遮住的发动机,正在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中国制造,不再是“能用”就行,而是要“好用、强用、敢用”。 从混装俄发的应急策略,到重型战机全面国产化的底气,这不仅仅是一个型号的胜利,更是整个产业链的胜利。

评论列表

毓秀晨轩
毓秀晨轩 8
2025-07-20 15:14
中国航发设计制造已进入自由王国!
用户85xxx42
用户85xxx42 4
2025-07-20 11:26
稳扎稳打,不断投入,中国人肯定可以做出好东西。以前不懂,投入又少,搞得慢,质量也不稳定。现在一切都过去了,正在向新概念发动机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