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六年财务造假终被诉!金通灵及原高管涉欺诈发行股票罪遭公诉

一份检察机关的起诉书,掀开了创业板上市公司金通灵(300091)长达六年的财务造假黑幕,公司及多名前高管被正式提起公诉,面临严厉刑事追责。

2025年7月17日,金通灵发布公告称收到检察机关《起诉书》。公司及原董事长季伟、原财务总监袁学礼、原监事冒鑫鹏等被指控犯有欺诈发行股票罪;季伟、袁学礼、许坤明、冒鑫鹏等6人同时被控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

[六年造假,四度“扭亏”]

起诉书揭露,金通灵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持续向公众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尤为恶劣的是,其中四年将实际亏损伪装成盈利,严重误导投资者,被检察机关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其造假手法具有系统性:通过伪造工程进度确认表、发货单等手段,人为调节项目完工进度,虚增或虚减与12家合作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同时,采用未发货即确认收入、对销售退回不予冲减收入等违规方式虚增业绩。

造假规模触目惊心:2017年虚增利润1.46亿元,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103.06%(意味着实际为亏损);2018年虚增1.48亿元,占比133.10%;2020年在虚减营收的情况下,仍虚增利润5730万元;2021至2022年继续虚增利润超亿元。

[多重危机,生存告急]

刑事追责风暴袭来之时,金通灵已深陷经营泥潭。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巨亏13.14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60.03%;2025年一季度续亏7287.74万元,同比扩大197.51%,营收暴跌67.76%。

债务危机同步爆发:截至2025年5月,公司及子公司债务逾期本金高达1.97亿元,占最近一期审计净资产的28.95%;对外担保逾期金额达8281.94万元,占净资产的12.15%。

今年3月,因153.65万元运输款未清偿,债权人上海创亚物流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及预重整。虽已有36家投资人报名参与重整,公司也获准借款2亿元维持运营,但法院明确警告:若重整失败,公司将面临破产并终止上市的风险

[责任扩散,辐射全链]

造假案引发“责任链”的全面崩塌。2024年5月,审计机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因对连续六年造假“失察”,被江苏证监局暂停证券业务6个月,罚没合计4132万元,随后遭众多上市公司解约。

投资者维权浪潮涌现:2024年12月,10名自然人投资者率先起诉索赔75.64万元;随后,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代表60名权利人启动了特别代表人诉讼。

颇具戏剧性的是,2018年底入主“纾困”的南通国资也意外“踩雷”。南通产投曾计划提供高达60亿元的融资支持,却因接手后财务造假曝光而深陷其中。

[认罪认罚,难抵重责]

司法程序显示,金通灵及相关责任人均自愿认罪认罚。季伟、袁学礼、许坤明、冒鑫鹏等人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违规披露犯罪事实,被认定为自首。

检察机关明确责任分层:季伟、袁学礼被列为主犯,需对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负责;许坤明、冒鑫鹏等被认定为从犯。因涉两罪,季伟、袁学礼、冒鑫鹏将面临数罪并罚。

尽管存在自首、认罪等从轻情节,但刑事追责已不可避免。公司公告坦言:“诉讼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市场则清晰看到,这家2010年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已站在生死边缘。

目前,金通灵股价徘徊在2.9元左右,较历史高位跌去近90%,市值仅余43亿元。依靠南通中院许可的2亿元救命钱,管理层仍在为预重整做最后努力。

其5.67万户股东正经历双重等待:既等待公司重整的一线生机,更等待着检察机关起诉书背后所彰显的,司法对资本市场造假者前所未有的刑事追责力度。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金通灵案注定成为注册制改革下,严惩财务造假、追究刑责的标志性案例,对市场参与者发出最严厉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