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华有啥用?”湖南,清华录取通知书送来了,小男孩的母亲很高兴,不让他用手机,也不让他用电脑,他的父亲熬夜研究数学,花了一万多个小时,终于将他送到了清华!等他儿子从清华毕业了,他一定要回到华夏,成为一名教师!网友:这是养成了,还是养废了? 湖南长沙,一封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本是十年寒窗的圆满句号,谁知送到十七岁的张乐天家时,却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少年凭借奥数金牌与高考662分的佳绩,被清华强基计划稳稳录取。这背后,是父母宣称投入了“万把小时”的极限陪跑。母亲更是骄傲地总结:“天赋最多占四成,剩下全是汗水。” 然而,就在一片喝彩声中,刺耳的疑问也随之而来:“考上清华有啥用?”网友的拷问则更加直接:“这孩子究竟是养成了,还是养废了?” 为了这块金牌和这张通知书,张乐天一家付出了近乎偏执的努力。母亲深信教育就是一场苦行,她把儿子的时间切得比钟表还准,就连烹饪课,也被当作“生活能力培养”项目列入清单。 家中的电视机早已覆满灰尘,儿子仅持有一部无法联网的老年机,对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更是全然不知,仿若绝缘体。父亲也陪着熬,为了攻克儿子解不开的奥数难题,常常光着膀子在灯下苦战到凌晨两点。 这种全家总动员的模式,效果立竿见影。不过,弦绷得太紧,总有断的风险。 隔壁小区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孩子从小学起,父亲每天五点半就叫他起床背单词,母亲甚至掐着秒表让他上厕所,号称培养“时间管理大师”。 结果呢?那孩子去年考上重点高中后,直接在家躺平了三个月,扬言要把过去十年缺的觉全都补回来。 而整个事件里,最让人不安的,还是主角张乐天本人的沉默。 他在镜头前弹奏古筝、落下棋子,这究竟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还是被精心规划的点缀?网友的疑问很直接:这孩子除了做题,还有自己的灵魂吗?他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吗? 争论进行到这里,其实已经和清华无关了。它戳破了一个很多家庭不愿面对的现实:我们拼尽全力托举孩子,到底是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生,还是一个供人欣赏的“展品”? 毕竟,教育的终点从来不是一纸通知书。真正的考卷,是当父母的保护伞撤去,孩子独自面对世界时,他眼里还有没有光,心里还有没有方向。 一个被规则彻底塑造的生命,又要如何面对规则之外那个真实、混乱而广阔的世界? 说到底,教育这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也别轻易笑话谁。不管过程如何,人家的孩子确实考上了清华,这就是本事。 套用一句老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在升学这件事上,他们家无疑抓到了一只“大老鼠”。 可是,这种极致的“养成系”教育,长期看是福是祸,谁也说不准。它或许能打造出一个高效的学习机器,但也可能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延迟爆发的炸弹。 最终的答案,只能交给时间。二十年后,当这些被精密锻造的孩子们走入社会,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时,他们会是真正的强者,还是会在选择的自由面前,突然发现自己早已迷失了方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