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把儿子养得内驱力全无,我才知道:“废掉”一个孩子,就一天到晚说他 曾经,我也和

把儿子养得内驱力全无,我才知道:“废掉”一个孩子,就一天到晚说他 曾经,我也和大多数家长一样,认为只要时刻盯着孩子,不断提醒他、督促他,就能让他走上优秀的轨道。可现实却给了我狠狠一击,当我发现儿子变得越来越被动,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内驱力全无的时候,我才如梦初醒:原来,过度“说”孩子,真的会“废掉”他。 那些年,我说过的“为你好” 从儿子上小学起,我的“碎碎念”就如影随形。早上催他起床:“快点,要迟到了,怎么总是这么磨蹭!”写作业时守在旁边:“这个字写歪了,擦掉重写!注意力集中点,别发呆!”考试前更是反复叮嘱:“这次一定要考好,上课讲的重点都记住了吗?” 我以为我的这些话能帮他养成好习惯,取得好成绩,可没想到,他越来越抗拒。曾经那个对学习充满好奇,一放学就主动写作业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听到我的催促就皱眉头,写作业时频繁走神,对考试满不在乎的少年。每次我话音刚落,他要么敷衍地回应“知道了”,要么直接沉默,眼神里满是厌烦和抵触。 孩子内驱力缺失的表现 我逐渐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开始仔细观察儿子。他不再主动探索新事物,以前喜欢的画画、搭积木,现在都被丢在角落里积灰。学习上更是一塌糊涂,成绩直线下滑,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就拖,完全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面对困难,他第一个念头就是逃避,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就直接放弃,连尝试都不愿意。而且,他变得非常依赖外部的奖励和认可,做任何事都要问:“我做完这个有什么好处?”“你会给我什么奖励?” 这些表现让我心急如焚,四处查阅资料、向教育专家请教后,我才明白,儿子是内驱力严重缺失。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我那些无休无止的“说教”造成的。 过度“说”孩子的危害 过度“说”孩子,看似是在关心他、帮助他,实则是在一步步摧毁他的内驱力。 • 剥夺自主感:孩子就像一颗渴望自由生长的种子,需要自主选择的空间。但当我们不停地对他们指手画脚,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怎么做时,就像给这颗种子套上了层层枷锁。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受自己控制,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从而逐渐失去对生活和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孩子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写作业,先完成喜欢的科目,而我们却非要他按照我们的安排,从数学开始,这就破坏了他的自主感。 • 削弱自信心:当我们总是批评孩子、指出他们的不足时,他们接收到的都是负面反馈,会逐渐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这种自我否定会严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望而却步。就像我总是挑剔儿子的作业,导致他现在一拿起笔就紧张,生怕又被我批评。 • 破坏兴趣和好奇心:孩子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然而,我们过度的“说”会让他们觉得做任何事都要符合父母的标准,一旦不符合就会被指责。这样一来,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就会被慢慢磨灭。比如,儿子曾经对昆虫很感兴趣,想观察蚂蚁搬家,我却因为怕他弄脏衣服、浪费时间而制止他,渐渐地,他对这些自然事物再也提不起兴趣。 改变,从闭嘴开始 明白这些道理后,我决定做出改变。我开始尝试闭嘴,把自主权还给儿子。写作业时,我不再坐在旁边监督,只是告诉他完成作业是他自己的责任,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找我。早上起床,我不再一遍遍地催促,而是提前和他商量好时间,让他自己定闹钟。 刚开始,他还是会拖延,作业写到很晚,早上差点迟到。但我忍住了没发火,没唠叨,而是等他自己意识到问题。慢慢地,他开始主动调整,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写作业的效率也提高了。 除了闭嘴,我还学会了鼓励和倾听。当儿子完成一件小事,比如主动整理了房间,我会真诚地夸奖他:“你把房间整理得这么干净,真的很厉害,妈妈看到你的努力了!”当他遇到困难想和我倾诉时,我会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倾听他的烦恼,给他支持和建议,而不是急于给出解决方案。 重新唤醒内驱力 为了重新唤醒儿子的内驱力,我还做了很多努力。我和他一起探索他的兴趣爱好,发现他对编程很感兴趣,就给他报了相关的课程。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难题,但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他都主动想办法解决,那种久违的热情和专注又回来了。 我也会让他参与一些家庭决策,比如周末去哪里玩、晚餐吃什么。让他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一员,有话语权和选择权。这不仅增强了他的责任感,还让他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 如今,儿子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不再是那个内驱力全无的孩子。他会主动学习,对生活充满热情,也敢于面对挑战。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明白,教育孩子不是靠“说”,而是靠爱、理解和信任。少一些唠叨,多一些陪伴;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才能让孩子的内驱力重新被点燃,茁壮成长。男孩抚养技巧 叛逆期儿子 逃离内耗式育儿 废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