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军援,彻底改写了朝鲜的命运! 谁能想到,朝鲜卖炮弹给俄罗斯,居然卖成了“外交通行证”。炮弹一口气送出1200多万发,撑起俄军半壁江山,也撑出了自己的国际存在感。 故事得从俄乌冲突说起。当俄罗斯在前线遭遇炮弹短缺时,朝鲜的军工厂突然成了 “救兵”。韩国情报显示,朝鲜通过货船和铁路,向俄罗斯运送了 2.8 万个集装箱的弹药,折合 1200 万发 122 毫米和 152 毫米炮弹。这些炮弹直接支撑了俄军约 50% 的弹药需求,让俄军在库尔斯克等地的攻势得以持续。 朝鲜为何能拿出这么多炮弹?原来,朝鲜长期奉行 “大炮兵模式”,火炮数量超过 8600 门,火箭炮近 4800 门,库存炮弹本就庞大。 更关键的是,这些炮弹大多是苏联时期的型号,与俄军装备完美适配。比如 152 毫米榴弹炮,直接装进俄军现役的 2A65 加榴炮;240 毫米 M-1991 火箭炮,射程达 60 公里,成了库尔斯克前线的 “火力担当”。 这笔交易对朝鲜来说,简直是 “一箭三雕”。其一,朝鲜用过期炮弹换来了 9000 多个集装箱的物资,包括粮食、药品和生活必需品,缓解了国内短缺。 其二,俄罗斯向朝鲜提供了航天技术支持,朝鲜计划发射的卫星就采用了俄方技术,通信信号也从中国 “中星 12 号” 切换到俄罗斯 “Express-103”,获得更稳定的国际传播能力。 其三,朝鲜通过军援提升了国际地位,俄罗斯不仅公开感谢朝鲜士兵在库尔斯克的贡献,还与其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承诺在安全领域互相支持。 国际社会对此反应不一。韩国多次对朝鲜实施制裁,指责其违反联合国决议。美国则担忧朝鲜借此突破制裁,五角大楼甚至评估朝鲜可能继续扩大军援规模。 但朝鲜似乎并不在意,金正恩在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时明确表示,将无条件支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这场军援的影响还在发酵。朝鲜军工产能仅动用了 30%,若俄罗斯需要,每月可再提供 80 万发炮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