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于是就让县长去说媒,可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道:“他的条件很好,但是我不想嫁给他”! 太行山里,硝烟未散,皮定均这个硬汉却为了一封情书挠破了头。1940年,他看上了张烽,托县长去说媒,没想到张烽直接把信退了回来,冷冷丢下一句:“条件好又咋样,我不想嫁!”这事儿在根据地传开了,吊足了大家的胃口。皮定均不死心,追了三年,到底咋打动张烽的? 皮定均1914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家里穷得叮当响,爹早没了,13岁就跑去参加红军。年纪轻轻,胆子却大,脑子也活,扛着枪跟着部队打游击。到了抗战,进了八路军129师,混到特务团团长,带着弟兄们跟日军干仗,战功一摞摞,得了个“皮司令”的名号。1938年长生口伏击战,他带队埋伏,干掉好几百日军,愣是把敌人打得找不着北。张烽1918年出生,河北涉县人,家里有点书香气,念过书,识字断句。1938年抗战火热,她没多想就加入了妇救会,干起了后勤和宣传,帮着筹粮食、做军衣,忙得脚不沾地。22岁那年,她已经是涉县妇救会的顶梁柱,账本算得清楚,工作安排得妥妥的,同志们都服她。 1940年冬,皮定均刚从前线回来,身上还带着股硝烟味,脑子里却惦记着张烽。他写好一封信,字写得跟狗爬似的,硬着头皮交给县长郑晶华,托他送给张烽。郑晶华乐了,觉得这硬汉咋还干起了这事儿。张烽那边正忙着清点抗战物资,接过信扫了两眼,直接让人退回去。她说得明白,抗战没打赢,个人事儿先放一边。这信一退就是17次,皮定均每次收到退信也不恼,揣兜里继续上战场,带着特务团跟日军干。百团大战那会儿,他带队炸铁路、端据点,战果辉煌,回来还接着写信,照样被退。 1942年春,反扫荡打得凶,皮定均带队伏击日军运输队,缴了堆物资。他挑了支日军钢笔,亲手刻上“捷报为聘”,让人送去给张烽。张烽收下钢笔,听说他前一天带着一个连硬扛日军大队,愣是把敌人打退了。她攥着钢笔,没再退回去。同年冬,张烽带人转移群众,撞上日军包围,情况危急。皮定均带骑兵连赶到,穿着单衣在雪地里指挥,护住群众,还把大衣给了冻僵的老乡。战斗后,张烽发现他怀里揣着那17封退信,纸都焐黄了。从这以后,她开始收他的信,偶尔也回一两封,聊聊抗战任务和物资的事儿。 1943年6月7日,两人在太行山根据地结了婚。婚礼简单得不行,土屋里摆两碗萝卜炖肉,几张荞麦饼,战友们围着笑闹一圈,远处还有炮声。皮定均拍着胸脯说,等抗战赢了,给张烽补办个像样的婚礼,还要送她件红衣裳。抗战胜利后,1955年他当了少将,攒下将校呢料,改了件红呢子大衣给张烽。她穿上拍了张照片,笑得跟年轻时一样。1946年中原突围,张烽怀孕七个月,护着部队转移,在山路上早产,双胞胎没保住。皮定均在前线听到消息,停了片刻,继续指挥战斗,带着部队硬冲出去。 两人一起走过抗战、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33年没分开。1976年7月7日,皮定均在福州军区指挥演习,飞机失事没了。张烽按他遗愿,把骨灰分成三份,撒在大别山、太行山和牺牲的海域。2014年,88岁的张烽把那17封情书捐给了博物馆,信上带着硝烟和血迹,尤其是1943年那封,写在日军地图背面,提到歼敌百余,想跟她一起守山河。河北涉县129师纪念馆里,那件红呢子大衣摆在展柜,旁边是张烽晚年写的纸条,说当年怕担不起军人的重担,后来才知道,跟他一起扛这片山河,是她最大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