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是一部让中华人民潸然泪下的电影,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原型,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获得一等功、为救战友失明的女战士张道华。 张道华出生在四川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家里靠种地为生,兄弟姐妹一大堆,日子过得紧巴巴。她从小就聪明伶俐,特别爱读书,哪怕家里穷得叮当响,她也常借着昏暗的油灯啃书本,梦想着有一天能为国家做点啥。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她才15岁,村里到处是欢腾的气氛,她也被这股热血感染,觉得自己得为新中国出份力。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16岁的她二话不说就报名参军,成了一名战地护士。临走时,她跟家里人说,国难当头,她得去帮把手。 在志愿军的训练营里,张道华接受了严格的医护训练。冬天冷得要命,她在帐篷里练包扎,手指冻得跟胡萝卜似的,还得继续练急救和搬运伤员。 教官都说她干活麻利,态度认真,没一点娇气。1950年秋天,她被分到志愿军第三分院,开始在战地照顾伤员。医院就是几顶破帐篷,周围全是泥泞小路,缺医少药,条件差得让人咋舌。她每天忙着给伤员清洗血污、换药、喂饭,累得腰酸背痛也没一句怨言。 张道华不光医术过硬,还特别勇敢。一次敌机轰炸,帐篷烧了起来,她冲进火里拖出一个昏迷的战士,衣服烧焦了,脸上全是黑灰,战友们都叫她“小英雄”。她总抢着干重活,晚上还得巡查伤员,看看绷带松没松,确保每个战士都照顾到位。她的坚韧和无私让战友们佩服得五体投地。16岁的小姑娘,愣是在战场上扛起了大责任。 她还有股子冷静劲儿,乱局里总能沉得住气,指挥伤员转移井井有条。炮火连天的晚上,她还会哼点家乡小调,给大家鼓鼓劲。战友们都说,她就像战场上的一盏灯,照亮了最黑暗的时刻。她的乐观和担当,让人觉得这小姑娘身上有股子不一般的劲头。 抗美援朝战争中,张道华的英勇事迹发生在医院突围转移伤员的时候。美军空袭不断,医院帐篷被炸得稀巴烂,院长决定分散突围。张道华被分到七个伤员:一个昏迷的战士,脸上全是血;一个腿骨折,拄着木棍才能动;另外五个头部或手臂受了伤,走路都费劲。她把昏迷的战士背在背上,粗糙的军装磨得她肩膀生疼,她咬牙带着其他伤员互相搀扶着往前走。山路坑坑洼洼,寒风刮得人脸生疼,她每迈一步都得使出浑身力气。 敌军封锁线跟铁网似的,飞机在天上嗡嗡飞,地上炮火轰隆响。张道华带着伤员躲进灌木丛,压着嗓子让大家别出声,等敌机飞远。一颗炮弹炸在附近,泥土石块满天飞,院长被弹片击中,腿上血流得止不住,瘫在乱石堆里。张道华想背他走,可她背上已经有个伤员,实在没力气。她在地上找绳子想拖着院长走,院长却推开她,用微弱的声音让她带队走,自己掏出手枪结束生命,免得拖累大家。张道华眼泪哗哗流,但只能咬牙继续带队。 几天没粮食,饿得她腿肚子发软,她背着伤员走了四个小时,穿过四道封锁线,汗水把棉衣湿透,寒风一吹冻得她直哆嗦。到最后一道封锁线时,她发现腿伤的战士掉队了。她把六个伤员安置在山沟里,叮嘱他们等着救援,自己折回去找人。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她喊得嗓子都哑了,终于在乱石堆里找到那个脸色苍白的战士。 扶着伤员走时,一颗子弹擦过她肩膀,另一颗打中她肚子。她忍着疼推着伤员让他快走,伤员犹豫半天只能先撤。她捂着伤口瘫坐树下,血流了一地。暴雨哗哗下,她被冷醒,眼前一片黑,双目已经被爆炸震瞎。她摸着地往前爬,手指被石头划破,血和泥混在一起。听到美军说话声,她趴着装死,敌兵用枪托砸她背,她硬是没吭声。敌人走后,她继续爬,直到听见中文喊声,用最后力气喊出位置,被志愿军救回。 张道华被救回后,医生确诊她因爆炸冲击永久失明。1951年,她的事迹传遍全国,感动了无数人。她被授予一等功,中央领导人亲自接见,表彰她在抗美援朝中的无私奉献。回到四川老家,她没因为失明而消沉,决心靠自己过日子。她摸索着学盲文,手指在凸点上磨得起了茧,学会了盲人按摩技术。1956年,她开了家盲人按摩馆,凭着自己的手艺养活自己和家人,日子虽简单但过得踏实。 在按摩馆里,张道华教徒弟手法,亲自示范,动作熟练,顾客都夸她手艺好,生意渐渐红火。她还帮其他残疾人学技术,找工作,成了社区里的榜样。她常参加抗美援朝纪念活动,分享战场上的故事,鼓励年轻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1985年,她的经历被改编进电影《英雄儿女》,感动了无数观众,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