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5年,在江苏省南通市,爆发了小儿麻痹症,这种病传染性很强,并且病症很严重,

1955年,在江苏省南通市,爆发了小儿麻痹症,这种病传染性很强,并且病症很严重,一旦孩子感染上这种病,后果将不堪设想。 1955年,江苏省南通市,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疫情像阴云笼罩,孩子一旦染病,轻则高烧,重则瘫痪,甚至丢了性命。家家户户人心惶惶,医院里人满为患。这病来得凶,传播快,谁能挡住这无形的威胁? 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他叫顾方舟,立誓要为孩子们找到出路。他的选择,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 顾方舟1926年出生在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四岁丧父,母亲周瑶琴带着五个孩子艰难谋生,迁到天津,靠做助产士养家。顾方舟小时候常穿过英租界上学,路上得经过日军岗哨,拿着通行证接受盘查。那年月,生活不容易,他亲眼见过霍乱、伤寒让普通人家一夜破败,立下学医的志向。1944年,他考进北京大学医学院,刻苦钻研医学基础。194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国家卫生事业出力。朝鲜战争期间,他被派到前线,处理传染病样本,积累了病毒研究的经验。1951年,他赴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深造,专攻病毒学,1955年带着副博士学位回国,正赶上小儿麻痹症疫情爆发。他的经历为日后抗击疫情打下了扎实根基。 1955年夏天,南通市的小儿麻痹症疫情让整个城市陷入恐慌。这种病学名叫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粪便、水源传播,专挑儿童下手。染病的孩子先是发烧,几天后可能四肢无力,甚至终身瘫痪,重症的直接丢了命。那年,南通报告了数百例病例,死亡人数不少,医院病床不够用,家长们挤在走廊里,束手无策。顾方舟受命加入抗疫队伍,前往南通调查疫情。 他仔细检查患者,采集样本,分析病毒特性。当时,美国有灭活疫苗,贵得离谱,普通人用不起;苏联的活疫苗便宜点,但安全性没保障。顾方舟下定决心,要研发中国人自己的疫苗,价格低,效果好,适合大规模推广。 1957年,顾方舟带队在云南昆明玉案山建起实验室。条件苦得要命,深山里没电没自来水,设备简陋,实验全靠手工作业。他和团队没日没夜地分离病毒株,分析数据,常常忙到凌晨。1959年,他们初步制出液体活疫苗,但得验证安全性。顾方舟当机立断,自己喝下百人份的疫苗,观察十天,没出问题。接着,他把疫苗喂给不到一岁的儿子,亲自记录孩子的反应。孩子没事,疫苗初步证明安全。为了让孩子愿意接种,他又琢磨出糖丸疫苗,外面裹上甜甜的糖衣,方便又好吃。1960年,糖丸疫苗开始小规模试验,1962年全国推广,接种点设在学校、村口,孩子们吃着糖丸,家长们终于松了口气。 糖丸疫苗的推广是个大工程。顾方舟带着团队跑遍全国,指导接种工作,培训医务人员,调整疫苗配比。1965年,农村接种全面铺开,发病率直线下降。 1975年,他又研发出三价糖丸疫苗,能同时防三种病毒株,效果更好。到1984年,他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继续推动疫苗普及和医学研究。1994年,中国发现最后一例本土小儿麻痹症病例,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无脊灰状态,顾方舟作为代表签字确认。他的努力让几代孩子免受瘫痪之苦,糖丸成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 顾方舟晚年低调,鲜少提自己的贡献。他常年在办公室里整理疫苗数据,检查接种报告。2019年1月2日,他在北京市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2岁。去世前,他还在翻看老笔记本,里面记满了接种点的数据。他被追授“人民科学家”称号,北京协和医学院为他立了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