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给了台湾“最好”出路?一国两制改1个字,或可统后不驻军。 郭正亮,1961年出生在高雄小港,家里祖籍福建漳州,父母是台南麻豆的普通人家。他小时候在高雄盐埕国民中学读书,成绩不错,后来考进高雄中学。1979年,他进了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但大二觉得这专业没意思,转到心理学系,1984年拿到学士学位。那会儿正赶上1979年“美丽岛事件”,台湾社会风起云涌,郭正亮受影响加入台大改革派学生组织“大新社”,还用“江迅”笔名当《南方》杂志总编辑,熬夜写文章,组织学生活动。 1988年,他在台大拿到心理学硕士,之后去美国耶鲁大学深造,1995年拿下政治学博士,专攻国际政治和两岸关系,论文常被两岸学者引用。 回台后,郭正亮在东吴大学政治系教书,同时给《中国时报》写评论,分析时事很有一套。1996年,陈文茜拉他进民进党,他先当中央党部文宣部主任,第二年升任政策会执行长。 1998年民进党“中国政策大辩论”,他提出“西进中国”,主张两岸多做经贸交流,跟当时党内“台独”主流唱反调,成了务实派的代表。2001年,他竞选台北市南区“立法委员”,拿下高票,2004年顺利连任。但2008年在台北市第三选区输给蒋孝严,只好短暂当了行政院体育委员会副主委。 2012年,他接手《美丽岛电子报》,公开批评民进党阻挠《两岸服务贸易协定》和党内黑帮问题。2014年,他和吴子嘉提出“冻结台独党纲”,想用《台湾前途决议文》代替激进的“台独”立场,结果党内炸锅,被边缘化。2023年5月19日,他宣布退出民进党,理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转做全职政治评论员,主持《亮点交锋》《亮剑台湾》等节目,用数据分析台海局势,立场逐渐倾向和平统一。 郭正亮2024年7月在电视节目抛出个大想法:把“一国两制”改成“一国两治”,还说统一后大陆可以不驻军。这话听着简单,改一个字,但背后门道可不少。 他觉得“一国两制”里的“制”让台湾人听着像是要被“统一制度”,怕失去现在的生活方式,所以改成“治”,突出治理自主,意思是台湾能保留自己的行政体系,甚至军队,统一后也不用有解放军驻扎。这种提法想让台湾人觉得统一没那么吓人,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他拿香港、澳门举例,说那两地回归后保留了高度自治,台湾用“两治”能更灵活,经济、社会都能照旧,还没军事压力。 但这想法一出,两岸反应都不小。大陆这边,学者和官方很快表态,统一的核心是主权完整,军事和外交没得商量,改个“治”字听着像在玩文字游戏,实质上跟“一中一台”没啥区别,等于变相搞独立。台湾内部,民进党直接撇清,说这是郭正亮个人意见;国民党模棱两可,只说和平方案可以谈;民众党压根不掺和,忙着聊民生。 郭正亮自己也承认,台湾现在经济上离不开大陆,但政治上被“台独”绑架,民众对未来很焦虑。他的“一国两治”想给台湾争取更多谈判空间,但大陆底线很清楚:一个中国原则不能动,军事驻扎是主权象征,哪能说不驻就不驻?更何况,历史上类似想法也不是他首创,1980年代清华大学前院长沈君山就提过“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和平竞争”,后来还有“一屋两室,各执门匙”,但都被批驳为不切实际。 郭正亮的提议看着新,其实是老调重弹,难逃主权问题的硬杠。 郭正亮的“一国两治”没掀起太大波澜,2024年下半年,台海局势还是紧张。大陆多次环岛军演,军舰巡航,战机贴近台湾,岛内民众对统一话题更小心。民进党忙着喊“抗中保台”,国民党还在打模糊牌,民众党只顾岛内经济。 郭正亮的节目收视率倒因为争议涨了不少,他在节目里拿着《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分析说大陆统一决心更强,台湾的抉择时间可能只有一两年。他2024年4月去大陆看了科技企业,5月又跟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海协会会长张志军见面,聊和平统一,强调台湾得认清两岸实力差距,主动谈条件。 2025年,郭正亮继续在台北活跃,主持节目,偶尔在咖啡馆接受采访,桌上放着白皮书复印件,聊两岸局势时语气沉稳,称统一是大势,台湾得找好定位。他没加入任何政党,保持独立评论员身份,但被部分“台独”支持者骂为“投降派”。6月11日,他和郑丽文等人搞了个“党外在野大联盟”,想推动两岸对话,但影响力有限。他的提议没改变两岸政策,但让岛内多了一些关于统一与自治的讨论,算是个新视角。他现居台北,依然在媒体发声,主张用谈判争取台湾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