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谁知,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

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谁知,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卡住了!危急时刻,领导下令:弃机跳伞!可杨国祥一个举动,竟然挽救了我国几十亿的损失! 1971年的寒冬,中国西北的核试验基地上空,一架战机正准备执行一项绝密任务——实战投掷氢弹。驾驶舱里坐着的是王牌飞行员杨国祥,人称“彝族之鹰”。可就在投弹的节骨眼上,意外发生了。 电门开关失灵,那枚威力巨大的氢弹死死地挂在机腹下,成了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空中炸弹。地面指挥部瞬间炸开了锅,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按照应急预案,飞行员唯一的选择就是跳伞求生。但杨国祥却做出了一个谁都想不到的决定:他不跳伞,要带着这枚氢弹,硬生生地飞回去,尝试着陆。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航空事业基本就是个烂摊子。东北航校的校舍破烂漏风,飞机是缴获来的老旧型号,教官们南腔北调,沟通全靠手比划。1950年,年轻的杨国祥就是从云南彝族山寨,凭着一股子韧劲和过硬的身体,考进了这所学校。 对他和同学们来说,自己动手修房子、建校舍,都算不上苦,反倒是理所当然。他们心里清楚,新中国的空军,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建起来。 没过多久,朝鲜战争爆发,航校学员提前毕业,杨国祥和战友们被直接送上了前线。面对装备先进的美军,他反倒打出了名堂,在实战中飞速成长,屡立战功。 座谈会上,别人慷慨陈词,轮到他,这位山里出来的青年却没什么豪言壮语,只是朴实地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的,为国家卖命是本分。二十多年下来,他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空军的王牌飞行员,成了大家口中的“彝族之鹰”。 时间一晃到了1971年。中国的氢弹虽然早就研制成功,但要形成真正的核威慑,就必须能从战机上扔下去。这个又危险又光荣的任务,最终落到了杨国祥的肩上。 为了这次任务,他付出了整整一年的心血。提前断绝了和家人朋友的所有联系,连最爱的篮球都不碰了,生怕磕着碰着耽误事。在正式投弹前,他在试验区来来回回模拟了上百次,把各种可能出的岔子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可谁也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 那天,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里,杨国祥驾驶着改装过的战机顺利升空,抵达预定高度。当他按下投弹电门时,却发现毫无反应。氢弹,就像焊在了飞机上一样,纹丝不动。 地面指挥部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无线电里传来明确指令:跳伞! 杨国祥心里飞快地盘算着。自己准备了一年,国家投入了这么多,不能就这么放弃。他对着无线电平静地报告:“我请求带弹着陆。” 这短短六个字,让整个指挥部陷入了死寂。几秒钟后,指挥部同意了他的请求。基地立刻进入最高等级戒备,人员紧急疏散,消防车、救护车全部就位。 高空中,杨国祥像一位外科医生一样,小心翼翼地操控着飞机。他必须飞得极稳,任何剧烈的颠簸都可能引发灾难。地面雷达站不断向他通报数据,技术人员远程尝试各种办法,但都无济于事。 当战机进入着陆航线时,跑道两侧的应急灯光全部亮起,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飞机离地越来越近,机身甚至开始出现危险的倾斜。就在距离跑道一公里处,飞机突然一阵剧烈抖动,杨国祥硬是凭着肌肉记忆和丰富经验,奇迹般地稳住了姿态。 最终,战机平稳接地,几乎看不到一丝多余的抖动。在跑道上滑行了近千米后,这颗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定时炸弹”终于停稳了。 技术人员冲上去一检查,故障原因简单到可笑——电门开关里的一个关键零件老化了。就这么个不起眼的小零件,差点酿成滔天大祸。这件事也直接推动了空军对投弹系统的全面改良,增加了多重保险,确保万无一失。 一个月后,杨国祥再次驾机出征。这一次,氢弹应声而出,精准命中目标。中国空军,从此拥有了可靠的氢弹空投能力。杨国祥也被授予“空军特等功臣”和“空军英模”称号。 此后,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教材,为中国空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飞行员。退役后,他回到云南老家,办起了航空科普基地,给山里的孩子们讲飞行的故事。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批少数民族青年飞向蓝天,成了新一代的“雄鹰”。 如今,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里,还陈列着杨国祥的飞行装备和奖章。他常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身为军人,保卫国家是我们的本分。”这句质朴的话,或许就是解开当初那个惊天决定的唯一答案。在国家利益面前,一个彝族山寨里走出的汉子,用行动证明了,个人的生死,确实微不足道。 信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