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思考了13天后,李在明却决定不出席中国阅兵?特朗普的一记耳光打醒韩国,“战略自主

思考了13天后,李在明却决定不出席中国阅兵?特朗普的一记耳光打醒韩国,“战略自主”成了空谈。 一场原本可以缓解紧张关系的外交邀约,最终却变成了一场13天的“心理拉锯战”。韩国总统李在明面对中国递出的橄榄枝,反复权衡,最终还是选择了婉拒。 这并不令人意外,真正令人唏嘘的,是他在“亲美”与“对华”之间的摇摆与迟疑,以及这一决定背后,那只始终挥舞在半空的美式“关税大棒”。 7月初,中国发出邀请,邀请李在明出席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这是中韩关系近年来少见的积极互动信号。 李在明上任以来,虽未明确表态“转向中国”,但至少在言辞上表现出修复中韩关系的意愿。然而,青瓦台收到邀请后,整整13天未作回应。 最终,7月13日,韩国政府宣布“行程冲突”和“外交对等”为拒绝理由。表面看似合理,实为敷衍。所谓“行程冲突”,不过是7月至9月间,李在明计划访美、参加联合国大会、安排日韩首脑会晤等既定安排。 至于“外交对等”,更是“托词中的托词”。韩国方面认为,2017年文在寅主动访华后,如今应轮到中方回访。但对比来看,当年文在寅访华,是为了修复因“萨德”系统而受损的中韩关系。而如今的李在明,同样继承了一个被保守派撕裂的对华外交局面,若真有诚意,理应主动迈步,而非等待。 真正让李在明夜不能寐的,是特朗普的步步紧逼与国内保守派的咄咄逼人。7月7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对韩国产品征收25%的高额关税,理由依旧是“国家安全”。 这记突如其来的“重拳”,正好落在李在明犹豫不决的关键节点上。更让人感到寒意的是,仅五天后,美国又将两家韩国半导体材料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理由是“向中国出口关键技术”。这两招“前后夹击”,无异于对李在明政府发出了警告。 韩国半导体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极高。2024年,三星对华出口高达64.9万亿韩元,超过对美出口的61.4万亿。 美国限售政策导致2025年初韩国半导体对华出口暴跌31.8%,已让整个产业链惊出一身冷汗。三星副会长李在镕在财报会上坦言:“我们就像在钢丝绳上走钢丝。”显然,在这场产业安全与市场依赖的博弈中,韩国的“战略自主”只是一句空话。 外部压力尚未平息,内部批评已然升温。7月14日,韩国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党首金起炫在国会质询时公开质问李在明:“你是要做韩国总统,还是做中国驻韩大使?” 极右翼团体迅速响应,青瓦台门前集会不断,高举“反对亲华卖国”的标语怒吼。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几乎让李在明无路可退。 于是,青瓦台给出的“行程冲突”理由,成为了一条勉强维持面子的出路。但为了不完全得罪中国,李在明仍特意派出外交部长赵兑烈作为特使出席阅兵活动。这种“既想拒绝,又不想撕破脸”的应对方式,反倒暴露了韩国在中美夹缝中的极度被动。 这一切的背后,是韩国外交战略长期依赖美国的老问题。从文在寅到尹锡悦,再到李在明,每一任总统都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但最终都被现实打回原形。 《印太供应链安全法案》将中国排除在关键矿产合作之外,韩国若想加入,必须在技术出口上“站队”;而同时,韩国在稀土金属和二次电池原料上的对华依赖仍超过75%。这种“嘴上脱钩,身体依附”的局面,注定让韩国进退两难。 7月16日,韩国发布的《2025年外交白皮书》中,罕见用三分之一篇幅强调“在中美间寻求平衡”,还特别指出“对华接触符合美国利益”。看似高明的外交表述,实则是一种心虚的自辩。美国智库CSIS一语道破本质:“韩国的平衡策略就像走钢丝,一旦失去平衡,最先摔下去的就是韩国。” 更让人唏嘘的是,李在明曾被视作可能成为“第二个文在寅”。上任伊始,他的支持率一路飙升至64.6%,一度被寄予厚望。凭借亲民形象和务实政策,他赢得了不少中间选民。然而,这一次在是否出席中国阅兵的问题上,他并未顶住压力,而是步步退让,终被美方牵着鼻子走到今天。 韩国经济严重依赖外贸,美国的高关税政策已让李在明政府焦头烂额。就在APEC峰会即将在韩国庆州召开之际,北京方面释放出“有意出席”的信号,原本是一次双方重建互信的外交窗口期。 但如今,李在明的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不仅让中方感到失望,还可能在未来的经贸合作中丧失主导权。 外交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权宜之计。对中国而言,韩国的选择虽然充满遗憾,但也暴露出其外交战略的软肋。 未来的中韩关系如何发展,关键不在于形式上的访问与否,而在于韩国是否真正具备“不惧压力、敢于选择”的战略勇气。只有在风云变幻的大国博弈中稳住心神,韩国才可能跳出“被动应付”的泥潭,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外交之路。 [1]是否出席九三阅兵,李在明在犹豫什么?|北京观察 直新闻 [2]常洛闻:来中国出席九三阅兵,是李在明的最优且唯一选择 观察者网

评论列表

海阔天空
海阔天空 2
2025-07-17 08:16
中国说过邀请他嘛?是自媒体下的请帖吧[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