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 胡塞武装高调宣布 ! 这波操作直接把红海局势推向新的沸点,连带着全球航运圈都跟着抖三抖。这次袭击的目标很有讲究。内盖夫是以色列重要的军事部署区,而埃拉特港更是战略要地 —— 这里不仅承担着以色列 40% 的钾肥出口,更是红海航运的关键节点。 胡塞武装这招 “双管齐下”,摆明了是要在军事威慑和经济命脉上同时给以色列施压。尽管以色列军方宣称拦截了一架无人机,但胡塞武装坚称 “成功达成既定目标”,还通过控制的马西拉电视台反复播放袭击画面,意图在舆论场抢占上风。 胡塞武装的底气从何而来?中东问题专家董漫远指出,这个被戏称为 “拖鞋军” 的组织,实则拥有极强的武器研发能力。 他们自制的无人机和中近程导弹已形成技术壁垒,再加上 “滚刀肉” 般的顽强特质,构成了独特的生存逻辑。 从 2023 年 10 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至今,胡塞武装已向以色列发射近 60 枚弹道导弹,这种高频次的打击能力,背后既有伊朗 “抵抗轴心” 的技术输血,也离不开其对也门红海沿岸港口的实际控制。 消息传到以色列,以军高层显然坐不住了。虽然军方第一时间宣布拦截行动 “成功”,但埃拉特港的运营数据却暴露了真实冲击 —— 自胡塞武装发起红海封锁以来,该港船只通行量已锐减 85%,港口工人被迫大规模休假。 国际社会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美国国务院紧急发声谴责,称胡塞武装的袭击是 “对航行自由的公然威胁”,但话音未落,红海又传来商船遇袭的消息 ——7 月 15 日,美国 Eagle Bulk 航运公司的 “直布罗陀鹰号” 散货船在亚丁湾遭导弹击中,货舱受损严重。 这种 “按下葫芦浮起瓢” 的局面,让五角大楼的表态显得格外苍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则再次呼吁各方克制,可面对胡塞武装 “不解放加沙绝不罢休” 的强硬立场,这种呼吁更像是风中的叹息。 最戏剧性的是,胡塞武装的这次行动恰好踩在美以关系的敏感节点上。此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刚爆出 “伊朗曾计划暗杀特朗普” 的猛料,试图将水搅浑。 如今胡塞武装高调出击,无形中形成了 “伊朗 - 胡塞” 双线施压的局面。而特朗普政府的态度也在微妙转变 —— 尽管嘴上仍强调 “不介入”,但 “尼米兹” 号航母已悄然向曼德海峡靠拢,英国皇家海军的驱逐舰也加速驶向红海。 这场袭击的涟漪还在持续扩散。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宣布,即日起暂停所有途经红海的集装箱运输;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则紧急上调通行费,理由是 “安全风险溢价”。 更让以色列头疼的是,埃拉特港的瘫痪直接影响到其与欧洲的能源贸易 —— 作为以色列唯一的红海港口,这里承担着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重要任务,如今这条生命线被掐住,特拉维夫的经济智库已经开始测算 “每月 10 亿美元的损失”。 在这场博弈中,胡塞武装展现出惊人的战略韧性。他们既利用无人机和导弹实施 “非对称打击”,又通过封锁红海撬动国际舆论,迫使各国在加沙问题上向以色列施压。 而以色列的困境在于,既要应对胡塞的远程袭击,又要分心应对黎巴嫩真主党在北部的袭扰,这种两线作战的压力,正在考验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决策能力。 夜幕降临红海,埃拉特港的警报声仍在回荡。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或许还会再来,而这场由无人机引发的危机,终将成为检验中东各方战略定力的试金石。 当商船被迫绕道好望角,当能源价格因航运中断而攀升,这场远在千里之外的冲突,正以最直接的方式重塑着全球经济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