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山西“煤老板”飞到宁夏,豪掷6个亿签下万亩戈壁滩,种下200万棵树,8年颗粒无收,别人嗤笑他脑子进水,不料第9年,他却创造了“紫色奇迹”,打脸所有人,创造了一段“沙漠传奇”。 在90年代初期,国内煤炭市场的行情波动剧烈,价格的频繁波动让许多煤炭企业面临不小的压力。由于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许多煤矿老板选择了在低价时抛售手中的煤矿,以求尽早退出这个行业。正是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刘金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不同于许多煤老板的悲观预期,刘金启不被市场的不稳定性吓倒,反而坚定地相信煤炭价格最终会回升。在他看来,尽管短期内煤炭行业的前景不明,但煤炭作为基础能源,需求始终存在,因此只要能够挺过短期的波动,未来必定会迎来增长。基于这个判断,刘金启果断地选择了举债20万元,购买了一个煤矿。 刘金启的判断并没有让他失望。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的煤炭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国家对煤炭的需求大幅增长,煤炭价格也一路攀升,煤炭市场逐渐恢复了生机。正是在这段时间,刘金启通过对煤矿资源的整合和扩展,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短短几年,刘金启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煤矿规模,从最初的一个煤矿发展到了8个煤矿,还通过收购和投资扩展了多个港口设施,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煤炭资源输出能力。随着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刘金启逐渐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并且将他的煤炭帝国不断壮大,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煤老板”。 2006年的一天,山西"煤老板"刘金启又做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他远赴宁夏,豪掷6个亿签下万亩戈壁,欲在这片寸草不生的荒漠上种植葡萄。消息一出,顿时引来四面八方的质疑和嘲笑。人们都说他是"挣钱挣昏了头",放着好好的煤矿不做,跑去当什么葡萄园主。 刘金启早就看中了宁夏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这里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与法国波尔多著名葡萄酒产区同处纬度。而且,红酒利润丰厚,一旦成功便是一本万利。除了经济因素,刘金启在宁夏考察时还发现,当地百姓生活十分贫困。"兜里没钱,锅里无粮,井中缺水",望着贫瘠的土地难掩愁容。刘金启暗下决心,既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又要响应国家号召,在荒漠戈壁上打造出一片绿洲。 说干就干,刘金启立即聘请千名有经验的农民,全面开工。一批人修水渠引黄河水,一批人开垦整地,还有一批人建设葡萄园基础设施。为保证葡萄品质,他还不惜成本从法国引进优质葡萄苗。然而,现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第一批葡萄苗种下去后没多久,竟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原来,由于缺乏防风固沙措施,狂风席卷之下,脆弱的葡萄苗根本无力招架。 面对挫折,刘金启并未气馁。他总结教训,随即又花费千万巨资,买来200多万棵白杨树苗,在葡萄园周围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荒凉的戈壁滩上终于绿意盎然,紫色的梦想之花也在沙海中绽放。 然而,当刘金启满怀憧憬地投身葡萄酒事业时,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由于品牌尚未打响,即便酒质上乘,销路也十分惨淡。面对滞销窘境,刘金启并未气馁。他东奔西走,在全国各地设立门店,并屡次带着葡萄酒参加国际大赛。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在权威的DWWA葡萄酒大奖赛上,贺兰山葡萄酒一举夺得36枚奖牌,一时名声大噪。 成绩的取得并未让刘金启止步。为打开国际市场,他先后远赴欧美等地推介宁夏葡萄酒。在一次品鉴会上,一位法国酒商品尝后惊叹:"这酒的品质不输法国本土,没想到中国也能酿出如此美酒!"刘金启听后十分欣慰,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国际认可。 如今,贺兰山下,昔日的不毛之地已是一片葡萄园林。酒庄周边,酒店、餐饮等配套设施拔地而起,葡萄酒产业蓬勃发展。当地农民不仅在葡萄园打工有了稳定收入,更成为葡萄种植户,过上了殷实生活。刘金启常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荒漠变绿洲,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刘金启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等殊荣。在追梦的道路上,他用执著和坚守诠释了一个时代的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