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77年,郑洞国年仅21岁的小女儿遇害,噩耗传来,74岁的郑洞国失声痛哭,悲痛

1977年,郑洞国年仅21岁的小女儿遇害,噩耗传来,74岁的郑洞国失声痛哭,悲痛之下,他向上级提了一个要求。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的深秋,北京外文印刷厂的职工宿舍里,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凶杀案,21岁的郑安玉倒在血泊中,身上多处刀伤触目惊心。

正准备参加高考的姑娘,生命定格在人生最灿烂的年华,她的身份很快被确认,抗日名将郑洞国最疼爱的小女儿。

消息传到74岁的郑洞国耳中时,在枪林弹雨中都不曾皱眉的他,抱着女儿的遗物哭得像个孩子。

他颤抖着提笔给中央写信,字字泣血:“我一生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只求为女儿讨一个公道。”这封沾着泪痕的信件,揭开了一个父亲破碎的心。

郑安玉是郑洞国与第三任妻子顾贤娟唯一的女儿,老来得女的郑洞国,把全部柔情都倾注在这个小女儿身上。

顾贤娟1972年病逝后,父女俩相依为命,郑安玉继承了父亲的坚毅与母亲的温柔,在印刷厂工作时从不透露家世,同事只当她是普通工人家的姑娘。

她白天认真工作,晚上挑灯备战高考,梦想着靠知识改变命运,郑洞国亲自辅导女儿功课,黄埔军校毕业的他拿着数学题演算时,恍惚又回到金戈铁马的岁月。

案发前一天,他还陪女儿看了场电影,散场时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谁料这竟是最后的相伴。

凶手陈某是厂里的干部子弟,仗着家境横行霸道,他对郑安玉的追求屡遭拒绝,却在侦探小说里学到“密室杀人”的诡计。

案发当晚,他带着刀潜入宿舍,最后一次表白被拒后,疯癫般捅向那个拒绝他的姑娘。

仓皇逃离时,他模仿小说情节用猴皮筋制造密室假象,却把关键证据遗落在现场。

这根扎头发的皮筋成了破案钥匙,警方顺着郑安玉日记里记录的骚扰线索,三天就锁定了真凶,陈某直到被判死刑都没想通,自己精心设计的局,怎么这么快就土崩瓦解。

郑洞国的崩溃让所有人揪心,他腰板挺了一辈子,听闻噩耗后一夜佝偻,公安部专案组昼夜侦查,陈某的干部家庭背景没能成为护身符。

当死刑判决书送达时,郑洞国只是沉默地摩挲着女儿的高考复习笔记,那上面还留着娟秀的批注。

这个在长城抗战中血战八昼夜的硬汉,此刻脆弱得像风中残烛,晚年他常盯着女儿的照片发呆,身边人记得最清楚的是他反复念叨的那句:“要是那天坚持送她进屋就好了……”

十四年后郑洞国临终时,床头仍摆着女儿的照片,他至死都不知道,那个被蒋介石带到台湾的小儿子郑安腾早已下落不明。

信息来源:《郑洞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