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徐志摩鲜为人知的细节: 1. 1931年,徐志摩遭遇空 难的时候,额头撞破了一个

徐志摩鲜为人知的细节: 1. 1931年,徐志摩遭遇空 难的时候,额头撞破了一个洞,左胳膊左腿都撞断了。父亲徐申如用黄金给儿子铸了头,这才入殓安葬。谁知,30年后盗墓的人,把墓碑也给搬走丢了。 2. 徐志摩把八宝箱,交给自己的红颜知己凌叔华保管。八宝箱里没有书画珍宝,装的是他在英国时候写的日记,称为“康桥日记”,记录了他和林徽因在英国的交往。他过世后,胡适、林徽因,凌叔华开始了一场遗物争夺战。 3. 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身体弱,得了昏厥症。经人介绍,他把翁瑞午带到家里,给妻子做推拿按 摩。没想到,陆小曼此后就离不开翁瑞午。因为翁瑞午不仅能够手到痛除,而且还教陆小曼抽鸦片。 讲起徐志摩,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再别康桥》,是他用中文写下的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人风流,浪漫至极。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故事,不止浪漫,更有残酷的现实——一位才子在理想与现实、爱情与命运间的挣扎,直到最终跌进那场注定的灾难。 1931年11月19日那天,天阴有雾,徐志摩搭乘的中国航空公司邮政班机,从南京飞往北平,途中撞山起火。飞机失事后,他的遗体被火焚烧得几乎无法辨认:左臂、左腿全都折断,头部额骨破裂,甚至“额头炸出一个洞”。 根据张嘉铸(张幼仪的弟弟)的回忆,他们是第一时间赶到济南处理遗体的。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忍着痛苦,为儿子请来匠人,用黄金铸了一个“头壳”才将遗体封棺。那是真金白银堆起来的一份尊严,是父亲最后的体面。 这副金头棺木安葬在上海,却没能得以安宁。三十年后,盗墓者连墓碑都搬走了,金头自然也没能留住。曾经的才子,竟然连死后的宁静都得不到。 提起徐志摩在英国那段岁月,就不能不说“康桥日记”。他把那一段最私密的记忆——与林徽因在剑桥的交往、自己的诗意生活与情感纠结,全都写进了一个日记本里。 这本日记,他生前交给了红颜知己凌叔华保管,而不是陆小曼。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对凌叔华的信任可能比对妻子更深。后来他去世,这本日记的归属成了一场“温文尔雅”的争夺战。 林徽因、胡适、凌叔华都卷了进去。胡适认为这属于文学史料,应交由学术研究;林徽因也不愿自己昔日的情书被随意公开;凌叔华则始终没松口。 直到1970年代,凌叔华临终前才透露日记已被她自行焚毁。这种选择,既是保护,也是毁灭。我们无法再看到那个英国时期最真实的徐志摩,但也少了许多私人情感被公众窥探的尴尬。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从一开始就被质疑。父亲反对、舆论指责、朋友侧目——徐志摩是抢了朋友王赓的妻子,而陆小曼则是那个被贴上“放荡”的标签的女人。 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娶了她。他想,凭着爱,也许能改变一切。 但现实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陆小曼身体差,患有昏厥症。经人介绍,她请了翁瑞午来做推拿按摩。谁知道,这位“按摩师”不仅能缓解她的病痛,还引她染上鸦片,陆小曼从此离不开他。 更微妙的是,翁瑞午后来几乎成了陆家的“半个家人”。陆小曼身边的女人都默认了他长期出入,而徐志摩对此也似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不是没发现,只是无力改变。 有人说陆小曼背叛了徐志摩,但如果从她的角度看,一个失落的妻子,在丈夫频繁奔波、经济拮据、精神孤独时寻求慰藉,这也是人之常情。 很多人以为,徐志摩最爱的女人是林徽因。可若真的如此,他为何不在她与梁思成订婚前更进一步?为何他还是最终选择了陆小曼? 更有可能的是,林徽因对他来说,是一种“未完成”的想象。他爱上的是自己塑造出的林徽因——理想的、纯粹的、遥不可及的“女神”。可林徽因是清醒的,她曾明确地说:“他爱的是自己想象的我。” 而陆小曼是真实的,烟火气的,美丽、任性、脆弱,她活在他日常的生活里,也让他的浪漫最终归于现实。 但两人的结合也确实充满矛盾: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一个是生活中的娇小姐;一个崇尚自由,一个只想安逸。徐志摩为她借钱、写信、奔波、容忍,可她却越来越沉迷鸦片,情绪反复,对生活失去兴趣。 最后的最后,他也累了。他在去世前不久写给陆小曼的信,语气里已经有了疲惫与无奈: “我已在上海迁就了这多年,再下去实在太危险......” 那是他少有的直白。 1931年11月,他为了听林徽因的建筑讲座,从南京赶往北平。原本有更安全的专机可以搭乘,但因关系临时生变,他不得不搭上中国航空的邮政班机——那是一架老式木质飞机。 起飞时,天气恶劣。徐志摩还打趣地说:“怕什么死?”这一句话,成了他人生最后的讽刺。 飞机撞山,起火,全体罹难。那年,他才34岁。 陆小曼听到噩耗,当场昏倒。她的确伤心了。可当亲友扶起她时,有人悄悄说了一句:“如果不是她频繁催电报让志摩回来,他也许不会死。” 这当然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但徐志摩的确是为了陆小曼的召唤,才匆匆赶回上海,之后又去南京,最终搭上了这趟致命的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