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彭雪枫牺牲,张爱萍继任,听闻要派1个连护送,便拒绝:“我啥时需护着走?”黄克诚想了一招,让张爱萍答应带2个连上路。 1944 年 9 月 11 日清晨,豫东平原激战方歇。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八里庄指挥作战,于观察敌军残部逃窜时,不幸被流弹击中左胸,这位年仅 37 岁的红军名将,倒在了胜利前夕的血泊中。 他牺牲后,当时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张爱萍,正在洪泽湖畔安排反扫荡的事,接到了电报。他捏着电报纸的手,内心痛苦万分。 三个月前在皖东北跟彭雪枫见面的样子,一下子出现在眼前。那时候彭雪枫带着部队突围到根据地,还自嘲说 “逃难逃到你这儿来了”。 张爱萍当时回了句 “这里不也是你的地方”,现在想起来,心里非常痛苦。 彭雪枫与张爱萍的情谊始于中央苏区。长征路上,张爱萍在红 13 团任政委,与团长彭雪枫搭档。 翻越大雪山时,张爱萍高原反应严重,几近昏迷,彭雪枫让出自己的战马,一路搀扶,这份温暖照亮了漫长的长征路。 抵达延安后,两人一同进入红军大学学习,课堂上,彭雪枫常称赞张爱萍的军事见解;训练场上,张爱萍钦佩彭雪枫精湛的骑术。抗战爆发,二人携手并肩,默契十足。 1939 年皖东北根据地刚建立时,张爱萍一个人深入敌人后方,三个月就拉起了几千人的抗日队伍。 彭雪枫知道了,马上调一个团的兵力去支援,还开玩笑说:“爱萍老弟这手‘空手夺白刃’的本事,我这个当哥的都比不上。” 但革命的路,不是一直顺顺当当的。1939 年,在战略方向上,这对战友第一次有了不同意见。 张爱萍想往东发展,建根据地;彭雪枫却坚持往西,把现有的地盘巩固好。 在淮北地委的会议上,两人拍着桌子吵得很凶,最后张爱萍一甩袖子,自己带着人往东去了。 没想到这段 “各走各的” 的小插曲,反倒让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有了大发展。张爱萍一路顺利,开辟了五个县、十六个区。 彭雪枫往西打,也接连打下好几座城。多年后张爱萍说起这事,感慨道:“那时候我们都太认自己的理,忘了一个事:只要是为了抗日救国,走的路不一样,最后也能到同一个地方。” 彭雪枫牺牲的消息传到三师司令部时,师长黄克诚正在油灯下看战报,心里又难过又着急。 四师没了带队的,急需一个能稳住军心的将领。想来想去,最合适的就是张爱萍。 张爱萍接到任命,一点都没犹豫。但参谋长洪学智说要派一个连护送他,他一下子就火了:“我张爱萍啥时候需要人护着走?当年开辟皖东北,我一个人一把枪就闯过来了!” 洪学智知道张爱萍的脾气,就去找黄克诚想办法。黄克诚想了一会儿,笑着说:“他不要人护送,就给他找点‘不得不带’的东西。” 三天后,洪学智又找到张爱萍:“师长,三师新印的抗币,得赶紧送到四师去,组织上想让你顺路带过去。” 张爱萍痛快地答应了,没注意到洪学智眼里闪过一丝机灵。 接着洪学智又说:“还有三个日本反战同盟的同志,要去抗大学习,总部特意说,得两个连护送。” 张爱萍皱了皱眉,最后还是点头同意了。 1944 年 9 月 15 日天刚亮,一支特别的队伍悄悄出发了。张爱萍骑着马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两辆装抗币的马车。 300 多个战士排成战斗的队形,在两边护着。 队伍过津浦铁路封锁线时,张爱萍突然拉住马缰绳,回头对护送的连长说:“跟弟兄们说,把抗币箱子打开 —— 要是碰上敌人,就用这些纸币把火力引开!” 这话让在场的将士都很受触动:他们的副师长,一直把革命的事看得比自己的安危重。 到了四师驻地,张爱萍第一件事就是去彭雪枫的灵堂。他跪在战友的棺材前,双手抖着,展开《悼彭雪枫》的诗:“恨敌寇夺去吾战友,率全军誓为尔复仇!” 这首诗后来被拂晓剧团谱成了歌,成了四师将士冲锋时唱的战歌。 当时四师政治部主任吴芝圃回忆说:“张师长念诗的时候,眼里的火气,几乎要把灵堂烧起来。” 张爱萍上任后,做事很果断。他重新整顿骑兵部队,在徐州南边发起猛攻,三个月就收复了三百多里的失地。 1945 年山子头战役中,他用 “围点打援” 的战术,把两千多个日伪军全消灭了。 缴获的日式九二式步兵炮,后来被命名为 “雪枫炮”。这些胜利不光告慰了彭雪枫,也让四师的将士重新有了必胜的信心。 彭雪枫的遗腹子彭小枫,亲眼见证了这份革命情谊,也得到了照顾。1963 年彭小枫报考哈工大,因为政审的事被卡住了。 张爱萍知道后,直接找到招生办的人说:“彭雪枫的儿子都不能信,那还有谁能信?”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还好几次出面保护彭小枫,留下话说 “审查可以,但不能糟践人的人格”。 就像张爱萍晚年说的:“雪枫兄用命守护我们的信仰,我能做的,就是替他看好这份革命的火种。” 文参考资料:《彭雪枫牺牲,张爱萍继任,派1个连护送遭拒?黄克诚:带2个连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