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不铁了?巴基斯坦正在悄悄”变色“,有个现象挺让人担心的,那边有钱人家的孩子都在往英美跑,回国后满嘴自由市场、个人主义,这架势,跟当年菲律宾倒向美国前简直一模一样!”[大侦探皮卡丘] 在卡拉奇最繁华的商业区,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天都在上演。 下午放学时分,穿着西式校服的学生们用英语热烈讨论Netflix上的最新剧集,而就在几步之外的报刊亭里,堆放着报道中巴经济合作进展的乌尔都语报纸。 2022年该国留学生人数突破10万,比2016年增长了近三倍,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成为这些年轻人的首选目的地。 令人意外的是,这股留学潮正在改变巴基斯坦的权力中枢,近三分之一的议员拥有欧美学历,而在35岁以下的年轻议员中,这个比例超过了60%。 这位牛津毕业的前总理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放松外汇管制、削减国企补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这些措施表示赞赏,但2021年拉合尔却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民众高举“反对经济殖民”的标语,私立精英学校的英语授课比例已达87%,比2010年提升了25个百分点。 文化认知的转变正在重塑年轻一代的价值观,近七成18至25岁年轻人更看重个人职业发展,而非传统的家庭责任,这与父辈的价值排序完全相反。 有趣的是,尽管中巴经济走廊创造了7.6万个就业岗位,但年轻人对我国的认知存在明显分化,只有41%的商科学生认为我国是理想合作伙伴,而在理工科学生中,这个比例提升至63%。 代际鸿沟在媒体消费习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统宗教节目的观众平均年龄接近50岁,而Netflix用户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 面对这些挑战,中巴合作项目开始主动适应,我国交建在瓜达尔港推出本土化人才计划,将技术培训与乌尔都语教学相结合,项目本地员工占比提升至79%。 清华大学与旁遮普技术大学合作设立的数字媒体实验室,2023年培养的200名学员中,有37人进入了当地主流媒体工作。 经常接触我国文化的巴基斯坦人,对华好感度仍然保持在82%的高水平,这说明了文化交流的深度比广度更重要。 宗教保守势力组织了10万人集会,抗议政府放宽影视审查制度,但另一边,年轻人依然热衷于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外来文化。 如今,“数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计划即将启动,重点扩大巴基斯坦青年群体的参与度。 说到底,中巴关系就像一场跨国婚姻,光有经济利益这个'彩礼'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问题是,咱们的文化魅力能不能PK得过西方的'糖衣炮弹'。 我觉得咱们得学会'谈恋爱'的技巧,知道对方喜欢什么,投其所好,比如巴基斯坦年轻人喜欢足球,咱们能不能多搞些中巴足球交流,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 这场关于'钢铁友谊'的保卫战,真正的战场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这事儿您怎么看? 信源: 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 巴基斯坦青年事务部 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