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34年,清华才子,不顾父母反对,爱上大3岁、不能生育的瘫痪学姐,相濡以沫30

1934年,清华才子,不顾父母反对,爱上大3岁、不能生育的瘫痪学姐,相濡以沫30年,可惜却在1969年双双殒命。 1969 年 10 月 10 日,北京一间审讯室里,60 岁的吴晗没了呼吸。输液管还在滴答响,可这位写《海瑞罢官》震动史学界的历史学家,到死都没等来一句公道话。 七个月前,他妻子袁震已经走了。袁震比他大三岁,是他的学姐,瘫痪在床多年,最后在劳改队的水泥地上咽了气。 这对过了三十年的夫妻,用最惨的方式,算是做到了生死 “同穴”。他们的故事,要从三十多年前的清华园说起。 1934 年,清华园里,25 岁的吴晗在史学界已经小有名气。 他是浙江义乌人,家里以前是书香门第,后来败落了。从小就爱看书,人送外号 “蛀书虫”。为了借本《资治通鉴》,能走几十里路去邻县;在上海公学读书时,写了篇《西汉的经济状况》,被胡适看中,成了胡适的得意门生。 命运转折点,在清华历史系的病房里。 就是在这间病房里,他遇见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人。 经同学介绍,吴晗第一次见到袁震。她比吴晗高两级,湖北姑娘,19 岁考进武大史学系,后来转学到清华,本该 1934 年毕业,可肺病加重引发骨结核,被清华取消学籍,只能瘫在床上。 多年后,吴晗的妹妹吴浦月回忆:“她躺在那儿,脸白得很,还在跟人讨论《明史》。” 吴晗当时就被惊到了。这个被病困住的女人,眼睛里的光比常人还亮。 从那以后,他老往病房跑,上完课就去。跟袁震聊《胡惟庸党案考》,聊明代漕运,每次聊天都有大收获。 袁震的学识和经历,同样不简单。 袁震是湖北姑娘,19 岁考进武大史学系,后转学到清华。她受董必武等老师影响很深,在清华发表过《武则天》《中国地名考》等文章,学识渊博。 1935 年,吴晗在清华历史系考了第一,留校当老师。可袁震的病越来越重。 吴晗拿着鲜花,单膝跪地求婚,袁震直接拒了:“我不能生孩子,不能拖累你。” 这场求婚背后,是层层叠叠的阻碍。 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难。 吴晗的母亲蒋三英听说后,从浙江老家赶来,看了袁震的照片直摇头:“这姑娘脸色这么差,配不上我儿子。” 好友罗尔纲也劝他:“你要是娶她,就是不孝。” 吴晗的态度很坚决,跟他做学问一样:“她的人品、学问没瘫,照样厉害。” 为了说服母亲,他把袁震转到别的地方,骗母亲说袁震 “出去养病了”。 到 1939 年,母亲在昆明亲眼看见袁震拖着病体下厨,这才松口:“只要你不跟她结婚,我卖了老家的地,给她治病。” 吴晗哭着拒绝:“人的精神,不能用钱来算。” 面对袁震的多次拒绝,吴晗始终没有退缩。 袁震知道自己的病,好几次拒绝吴晗。可吴晗没放弃,常去医院看她。病床太高,他就站着跟袁震说话,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不在乎袁震的病,看重的是她的想法和学问。 1937 年,抗战打起来了,吴晗跟着学校往南迁,袁震非要留在北平。 吴晗在给朋友的信里说:“她不想拖累我。” 之后两年,俩人靠写信联系。袁震在信里说:“昨晚看《明史》,觉得‘漕运’那部分可能有新说法,等你回来一起琢磨。” 就在这样的坚守中,转机悄然出现。 1939 年春天,出了奇迹。 治了好久,袁震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她辗转到昆明时,吴晗在日记里写:“看见她站在海棠树下,脸虽然白,眼睛很亮。” 同年 10 月,俩人在《昆明日报》登了结婚启事。简单的婚礼上,吴晗对袁震说:“以后,你的病,我担着。” 婚后的日子,他们成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结婚后,袁震为了支持吴晗研究历史,自己的研究停了。一边照顾吴晗的生活,一边帮他改文章、抄稿子。1943 年,经袁震介绍,吴晗认识了董必武,开始为党做事。 新中国成立后,吴晗事业有成,袁震则在家帮他校对著作,其提出的‘研究历史得站在劳动人民这边’,对吴晗做学问的方向影响很大。 平静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一场风暴正悄悄逼近。 可 1965 年《海瑞罢官》一发表,这对夫妻就掉进了深渊。 这本来是想 “纠正不好的风气” 写的历史剧,被江青一伙说成是 “反党大毒草”。 批斗会上,红卫兵把吴晗绑着跪在烫人的砂石上,往他脖子里灌沙子。有一次,吴晗在课堂上晕倒,学生才发现,他布鞋后跟早就磨穿了,是饿的。 吴晗的遭遇已经足够悲惨,袁震的境况更是雪上加霜。 袁震更惨。1968 年被关进 “劳改队”,关在废弃厕所改的牢房里。这个瘫了三十年的学者,最后就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过世。 吴晗在牢里听说妻子死了,攥着栏杆,指甲都嵌进肉里。 1976年10月,那段特殊时期终于过去,吴晗的儿子吴彰把登着这消息的报纸烧了,灰撒在父母墓前。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终究没有缺席。这对生前没同过床、死后没同过穴的夫妻,1979 年开追悼会时,总算合葬了。 那个疯狂的年代,他们用命解释了什么叫 “士为知己者死”。这个知己,是彼此,也是他们一辈子追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