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代表着皇族荣耀的醇亲王府,儿子为此难以理解,大声的质问他“为什么?”然而他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就让儿子闭了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883年正月初五,北京太平湖畔的醇亲王府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这个婴儿名叫载沣,是道光皇帝的孙子,醇亲王奕譞的第五个儿子,他的二哥是光绪皇帝载湉,后来他自己也成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父亲,他生在皇族,却没有享受到一帆风顺的人生。 载沣从小聪明,不爱张扬,他读书勤奋,满文、汉文都学得极好,家里人都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他不像一些王府子弟那样沉溺于吃喝玩乐,更喜欢独自待在书房里看书,当时,清朝已经风雨飘摇,外患内忧接连不断,年轻的载沣虽然生活在深宅大院中,却并不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1900年,18岁的他第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当时的北京刚经历过八国联军入侵,德国公使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慈禧太后决定派一位亲王出使德国谢罪,这个任务没人愿意接,最后落到了年纪最小的载沣头上,他带着使团远赴欧洲,面对外国强权,表现得沉稳得体,拒绝了对方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维护了清朝的尊严,这次出使让他声名鹊起,也让朝廷对他另眼相看。 回国之后,载沣很快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1908年冬天,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清朝陷入权力真空,三岁的溥仪被立为皇帝,作为皇父,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开始掌管国家大事,他当时才25岁,却肩负起整个帝国的命运。 他上任后试图整顿朝政,裁减冗官,整肃宫廷纪律,推动设立预备议会,他还决定罢免当时掌握军权的袁世凯,理由是身体有病,但事实上,是因为他对袁的不信任,袁世凯被迫离职,北洋军的指挥系统随之动摇,这为后来清朝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载沣虽然勤政,但他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濒临崩溃的王朝,国内革命思潮高涨,地方不服中央,财政困难,大批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清廷调集军队镇压,却进展缓慢,最终,朝廷不得不再次请袁世凯出山,用官职和兵权换取支持,载沣的权力迅速被架空,不久后他主动辞去摄政王职务,年仅28岁便退出了政治舞台。 辞职后的载沣带着家人回到醇亲王府,他不再插手政务,生活逐渐变得平静,他每天早上在花园里散步,回屋读书写日记,他特别喜欢《资治通鉴》,还收集各种天文仪器,有时候会在夜里研究星象,他的生活看似简单,但并不空虚,他开始尝试适应身份的变化,从一个掌权的王爷变成一个普通的家庭长辈。 进入1920年代,外部局势依然动荡,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清室被彻底驱逐出紫禁城,皇族的优待条件也被取消,载沣一家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他原本每年能拿到的银两补助也随之中断,这对一个大家庭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变卖部分古玩、书画,甚至典当田产。 随着时间推移,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大,1939年,天津遭遇特大洪水,他在那里的房产和收藏品被洪水毁掉,损失惨重,更雪上加霜的是,1945年伪满洲国垮台,溥仪被苏联军队俘虏,家中彻底断了经济支援,那时的王府虽然仍在,但年久失修,屋顶漏雨,墙壁斑驳,高昂的维护费用让他不堪重负。 1949年,北平解放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政府提倡简朴、平等,过去的王府礼仪显得格格不入,载沣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主动废除了家中早晚请安的规矩,要求家人之间平等称呼,他开始认真收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饮食上也变得极其简单,主食是玉米粥和烧饼,偶尔才吃点肉,他不再追求排场,也不再提及过去的辉煌。 1950年,载沣做出了一个艰难但果断的决定:卖掉醇亲王府,这座几代人生活过的王府,最终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给了国立高级工业学校,这笔钱一部分用于购买新宅,一部分分给了八个儿女,他在东城利溥营购置了一处小四合院,搬进去后生活更加朴素。 这个决定在亲属中引起了强烈反应,对于那些从小在王府长大的子女来说,那里不仅是家,更是身份的象征,而载沣看得更远,他知道王朝早已灭亡,王府的存在不再有实际意义,反而成了负担,他选择放下这份“荣耀”,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也是对未来生活的负责。 搬入新居后,他的生活简单到极致,每天清晨在小院散步,饭食以粗粮为主,他仍然坚持读书写字,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状态尚好,然而,身体问题始终是个隐患,他患有糖尿病,腿脚浮肿,医生劝他戒甜食,但他常常偷偷吃些点心,他对健康问题并不特别在意,常说“能活一天是一天”。 信息来源:刘大胜·重读摄政王载沣: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