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河声丨“不爱上班门诊”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近日,河北的陈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在秦皇岛一家二甲医院除了挂有“不爱上学门诊”牌子外,还挂出了“不爱上班门诊”的牌子。

“对上班有了抗拒感。”“人在岗位,心已飘离。”“工作没有成就感,做了也是白做。”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身体与精神被频繁唤醒,面对发展空间受限、薪资未达预期、超长待机加班、任务枯燥乏味、交际关系复杂等问题的困扰,当情绪无处宣泄而个体又无法调节时,失落感与挫败感就会相应而生。这种在长期工作负荷之下产生的身心疲惫、态度疏离和行为耗竭等状态,又被称为“职业倦怠症”。对于意志日渐消沉的打工人而言,虽然他们仍处于自己的岗位上,但内心早已不再专注于手中的工作,这种状态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更有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危害身体健康。

“不爱上班门诊”的出现,恰恰成为治疗“职业倦怠症”的心灵栖居所。正如睡眠心理科主任岳利民提到的“病耻感”,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往往惧怕贴上与精神疾病相关的“污名化标签”,因而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该门诊则以一种理性平和的、非批判性的方式,欢迎患者展示“脆弱”情绪、倾诉“烦躁”心声,温柔鼓励其正视眼前的压抑与焦虑,并通过专业问诊、身体检查、心理量表、体能测试等流程,帮助备受煎熬的打工灵魂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更好地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

“不爱上班门诊”的设立也提醒我们,当职业倦怠导致心理亚健康发生时,问题的症结不仅仅在于患者个人缺乏“抗压”能力,更在于公众对社会环境的期待与社会环境对个体关怀的失衡。事实上,医生的诊疗只是初步的干预手段,且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想要标本兼治、助力职场打工人真正解开“心结”,仍需用人单位及其制度管理者切实增强对职业倦怠的认知,在单位内部建立平等有效的沟通体系、明确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通过优化薪资绩效考核、完善激励晋升渠道、合理分配劳动任务、减少过度无效加班、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举措,构建起积极愉悦的职场文化氛围,打造有利于职工成长发展、安心乐业的“生态沃土”。

就社会层面来讲,要对“职业倦怠”多一分理解包容、少一分苛求责备,切莫将工作成就作为个人价值的唯一评判标准。有关部门也应强化制度保障,及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防止职场中的“PUA哲学”异化为捆绑劳动者的道德工具。唯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才能让职场人重新找回工作热情,让阳光快乐成为工作常态。(大河网河声评论员翟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