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职业教育应与中国制造“供需同步”

文|杨琳

见过专升本,你见过“本升专”吗?

近期,“本升专”消息登上热搜,评论区就炸了锅。

这一切源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信息。学院2025年单独考试招生章程显示,动车组检修技术等多个专业,仅面向本科毕业生招生,计划招生135人,毕业后发放专科毕业证。重点是,毕业生大概率可以进入铁路系统工作。

有网友调侃:985文科生现在去读还来得及吗?

事实上,看似违背常规的“本升专”背后,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如何让职业教育摆脱“教育兜底选项”的标签,转化为支撑“中国智造”的人才摇篮,才是这场讨论留给我们的真问题。

“本升专”为啥能成真

“毕业直通铁路局”成为这场讨论的焦点。

很快,该学院回应了外界疑问:“市场有相关的用人需求”“铁路优先招,不能说100%就业,但多数没问题”。

网络上,一方惊呼“学历贬值”,另一方则算起了经济账——铁路系统稳定的收入和职业前景称得上一笔性价比极高的投资。

喧嚣过后,很多人好奇,“本升专”为什么能“倒反天罡”成了真?

从教育端来看:本科教育偏理论,专科教育技能培养也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从产业端来看,中国高端制造业不断升级,倒逼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归根结底,这是教育体系对产业需求的适应性调整。

近年来,我国航空装备、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需要“理论+技能”复合型人才。以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为例,该领域需要从业者既具备机械、电气等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实操技能。

正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解释“只招本科生”时所称,市场对该类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要求较高,传统专科生可能难以达标。

市场需求大,但也需要本科生愿意“向下兼容”。

当下,就业市场存在一定结构性矛盾,一边是本科生就业竞争激烈,一句“学历通胀”戏言反映出大学生求职压力;另一边却是高技术人才长期不足,一线普工、高技能人才、技术工人难招。再加上蓝领群体月均收入突破6000元大关、与白领差距持续缩小,以及“毕业即就业”的前景,本科生愿意接受“学历降级”就在情理之中了。

仍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招生数据连续4年上涨:2022年、2023年招收本科生均为30人,2024年扩至70人,2025年跃升至135人,专业也从铁道交通运营管理扩展至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等轨道交通领域。

当下,市场需要高技能人才,但社会仍以学历为重要评价标准。这时,本科生选择了“曲线救国”,先拿本科学历保底,再通过技能培训获得进入国企、大型制造业企业等稳定性高、待遇较好的岗位。

实际上,本科生选择“本升专”,是用“学历降维”换取另一种就业竞争力。

消除人才与市场间的“供需差”

当前,我国正经历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型,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折射出产业升级进程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供需差”问题。

这一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即使是世界公认的“工业之国”德国,也曾面临技术工人短缺与普通劳动力过剩的难题。之后,德国通过建立“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成功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近年来,我国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持续布局。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培育遴选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除了“本升专”,各地职教院校还在打造“订单班”、大学生技师班,形成“入学即就业”的闭环,合作方包括铁路系统等单位,还包括华为、海康威视等龙头民企,吉利汽车还和职教院校共建了吉利汽车产业学院,以培养汽车产业技能与创新人才。

这些实践表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破解技能人才供需问题的关键所在。

职业教育的真正兴起要靠高端制造业崛起;反之亦然。如今,产业端—教育端需要“供需同步”,这也是职业教育“逆袭”的良好时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2023年拥有职业学校在校生近3500万人。这一庞大体系若能实现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将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

不过,对比德国已经形成法律保障完备、行业深度参与、高等教育或职业学校与企业长期共建的国家级职业教育体系,国内还有部分校企合作停留在提供实习岗位的浅层次,存在“校热企冷”的情况,这需要政策、院校、企业多方发力。

如优化育人体系,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打破“唯学历”桎梏;深化企业参与度,鼓励企业更多参与主导课程设计;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或产业学院;均衡优质产教融合资源等。

这能让中国职业教育更好地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变革”。

职业教育与高端制造业的良性互动,既是产业升级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当职业教育真正实现“高技能+高认可度”,成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摇篮”,那时,无论是“本升专”抑或是未来其他职教模式,将不再被视为反常,而是一种理性的职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