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网约车司机——车轮上的速度与温度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网约车司机已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一环。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编织起城市流动的脉络。然而这份看似自由的职业背后,却是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平台抽成压力以及服务行业的种种挑战。近日,记者跟随今年获得安徽省“十佳”网约车司机荣誉称号的鲍丙友师傅,了解并记录网约车司机的一天,探寻这个新兴职业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

清晨6时,一天从“抢单”开始!7月7日,天气预报显示最高气温达36℃,鲍丙友像往常一样,带好水杯和一些物品。每次出发前,鲍丙友不仅会检查胎压、电量等车况,接单前还会再次检查并调整好座椅。夏天气温高,他会提前打开空调,调整好车内温度。

早上6时准时出发,他熟练地启动新能源汽车,先在家附近的小区转悠,再驶向商圈和写字楼密集区。“这样接单概率更高。”他说。

记者注意到,鲍丙友的车内干净整洁。“保持干净整洁,是给乘客良好体验的开始。”一直以来,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干一行爱一行吧!”

6时20分,第一单来了——从正阳小区到人民医院的线路。接到乘客后,鲍丙友习惯性地跟乘客确认目的地,规划好线路,将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第一单乘客支付了8元,平台扣除25%的服务费后,他当天的首笔收入为6元。

送完第一位乘客,鲍丙友继续行驶等待订单,约15分钟后接到第二单,他随即赶到接乘客的地点。

“有时候顾客会取消订单,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空闲的时候,鲍丙友跟记者聊道:“这几年,从事网约车司机的人也很多,竞争激烈,相比以前,收入还是下降了一些。”

上午送完乘客,到了午饭的时间,鲍丙友拿出从家带的保温饭盒装的饭菜,匆匆吃完午饭。鲍丙友告诉记者,为了节省时间多接几单,他中午一般不回家。有时候会找个餐馆简单吃口,有时候自带饭菜,偶尔送客路线在家附近才会回家吃。吃完饭稍微休息,下午1时左右,他又继续上路接单。鲍丙友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晚上9时左右收工。

采访札记:网约车司机是数字技术催生的新型服务业者,支撑着城市的便捷出行,也面临着数字经济特有的职业挑战。

鲍师傅每日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日均31单的工作量,构筑起数字经济劳动者的典型画像。网约车服务本质上也是一种高强度的情感劳动,司机需要时刻管理情绪以维持良好评分,而每个差评都可能影响其订单量。在压力和竞争下能够保持服务热情,实属不易。

而平台制定的规则也给他们带来了职业困境,如高比例抽成、严格的评分制度等,加上订单取消、空驶等待等时间成本,使他们承受着较大压力。因此,改善网约车司机的职业环境,需要平台、监管部门和社会的协同努力。

这一天,鲍丙友总共接了31单,扣除平台抽成后收入约280元。“今天算不错的了,平时一般在250元左右。”他坦言。尽管工作强度大,但这份职业也给了他一定的自由度。

自1998年从事出租车行业以来,鲍丙友于2023年转型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虽然有着多年的行车经验,但他始终坚守规范运营,并用心服务好每位乘客。

网约车司机也会遭遇烦心事。每天面对不同的乘客,偶尔会遇到缺乏尊重和理解的情况。“特别是遇到醉酒乘客,可能酒后会说一些难听话,这让人感觉很不舒服。”鲍丙友说,“还有就是节假日高峰期堵车,不仅拉长了接单时间,还容易让乘客不满意,在平台上给差评。”

但是对于鲍丙友来说,从事网约车司机这几年也遇到很多温暖的事情,举手之劳收获感动,比如经常有乘客将手机、包等物品丢在车上,他发现以后会立刻从平台联系乘客,不忙的时候还会将物品送上门。“每次听到乘客的感谢,也会觉得这份工作很值得。”鲍丙友说。

从事网约车司机这几年,鲍丙友已经习惯这份职业,尽心尽力服务好每一位乘客。但他也希望平台能降低抽成比例,优化派单逻辑,减少司机空驶时间。同时,他呼吁社会给予网约车司机更多尊重与理解。(记者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