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俄乌战争又教会中国实战一招,反无人机隧道。所谓反无人机隧道,就是在战区的交通要道

俄乌战争又教会中国实战一招,反无人机隧道。所谓反无人机隧道,就是在战区的交通要道建立一条通往前线的防无人机的用网罩起来的通道。俄罗斯的简单快速高效一看就是临时管用就行,乌克兰的豪华结实一看就是希望长期管够。 俄军的“移动蚊帐”。在顿巴斯地区那条连接巴赫穆特和恰西夫亚尔的公路上,俄军士兵用6米高的杆子撑起一张2公里长的防护网,活像给公路戴了个“钢丝口罩”。 但“钢丝口罩”这玩意儿成本低到令人发指——一卷渔网、几卡车钢管,再加上士兵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施工速度,愣是在前线搭出了一条“低成本生命线”。 而他们甚至连杆子都懒得深埋,直接往地里一插了事,刮风下雨时整个隧道像被风吹动的蚊帐,晃晃悠悠却又“倔强挺立”。 不过,这招还真有点用。2025年2月的一次补给行动中,乌军FPV无人机对着这条隧道发起17轮攻击,结果12架被渔网缠住螺旋桨,3架偏离航线撞上路边的树,只有2架勉强突破防线,但也只炸断了两根杆子。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隧道里搞起了“废物利用”——把被击落的无人机零件拆下来,给自家无人机当备用配件,气得乌军指挥官直骂:“这简直是在战场上开‘二手无人机回收站’!” 而乌军的“豪华防空洞”就在哈尔科夫郊区,乌军工兵用钢筋混凝土搭起了三层楼高的隧道,顶部覆盖防弹钢板,两侧还装了自动升降门。 他们还在隧道内部铺设了光纤网络和空调系统,士兵们甚至能在里面刷手机看Netflix。 这种“精装修”的隧道,建造周期长达17天,消耗的钢筋足够盖一栋五层小楼,成本更是俄军版本的20倍。 然而,这种“豪华版”也有尴尬的时候。2025年4月,俄军发射的一枚“柳叶刀”巡飞弹精准命中隧道入口,虽然没炸穿防弹钢板,却把自动升降门卡死了。 被困在里面的乌军补给车队,最后不得不动用挖掘机从侧面挖洞逃生,整个过程被无人机拍下来传到网上,成了俄乌战争的“年度搞笑片段”。 讽刺的是,乌军花大价钱建造的隧道,在俄军光纤无人机面前几乎形同虚设——这种用物理线缆传输信号的无人机,直接贴着地面飞行绕过隧道,把隧道里的补给车炸了个稀巴烂。 而在2025年3月的一次侦察中,俄军无人机发现隧道顶部有个篮球大小的破洞,结果乌军FPV无人机顺着这个洞钻进去,把正在隧道里休整的俄军摩托化步兵连炸得人仰马翻。 事后调查发现,这个破洞是被一只误入的乌鸦啄出来的,气得俄军指挥官大骂:“我们花了3吨钢材造的隧道,居然被一只鸟给破防了!” 相比之下,乌军的“豪华防空洞”更像是一场“面子工程”。他们在隧道里安装的红外摄像头和自动机枪塔,理论上能实现“发现即摧毁”,但实际操作中却状况百出。 2025年5月,隧道里的自动机枪塔误把己方无人机当成目标,一顿扫射下来,不仅击落了3架乌军侦察无人机,还打伤了2辆路过的补给车。事后检查发现,原来是系统的AI识别模块出了bug,把俄军无人机的涂装误判成了“敌军迷彩”。 归根结底,反无人机隧道只是现代战争中的一个缩影。当无人机的“蜂群战术”遇上钢筋混凝土的“乌龟壳”,当光纤制导的“物理外挂”撞上电磁干扰的“魔法攻击”,这场战争正在重新定义“防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