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立马对华凶狠下手,中方立即出手让俄冷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俄罗斯搞了个大动作,让中俄贸易圈子炸了锅。原本以为中俄关系“铁得很”,结果一季度数据一出来,大家都愣住了:2025年一季度中俄贸易同比下降6.6%,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暴跌14.7%。 要知道,在国际局势越发不稳定的大背景下,中俄贸易本应该是彼此的“压舱石”。结果俄方突然加了一波关税,还美其名曰“控制通胀、稳定物价”,把不少中国进口商直接打了个措手不及。 这不是搞事情嘛? 事情起因其实很直接——俄罗斯在2024年底突然宣布一项新政策:把出口关税跟卢布汇率挂钩,换句话说,汇率一贬值,关税就跟着涨。比如化肥这些“硬通货”,出口关税一下子就干到了10%。 乍一看,这像是俄罗斯在为自己经济托底,但问题是,这直接就连累了对中国的出口。 特别是让中国车圈很郁闷的是,以前靠“平行出口”把国产汽车卖去俄罗斯的渠道,直接被掐断了。很多车企的库存一夜之间没了方向,纷纷调头转战中亚市场——你以为我不能换条路赚钱? 从原油、化肥到汽车,俄方这一波操作基本等于对中俄贸易开了一道口子,关键是:事先没打招呼,突然就来,多少显得有点“不讲江湖规矩”。 面对俄罗斯的这波“突袭”,中国的回应相当冷静——但不软。4月份,中国直接减少了807万吨俄原油的进口,同比下降12.9%。 你加关税,我就少买点,这操作堪称教科书式的“以退为进”。而且中国这次并不只是经济应对,更是顺带推进了“节能降碳”的国家战略:我们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顺手还维护了国内煤炭企业的市场地位。 更绝的是,在煤炭关税谈判上,俄罗斯希望中国给点面子,降降税率。中方这边很明确:我们不能伤了自家煤企的利益,谈可以,但别想着轻轻松松就拿好处。 讲真,这波博弈,中国的操作虽然低调,但很有分寸。既没撕破脸,又把自己的利益保住了,还向俄方传递一个明确信号:我们讲合作,但也讲原则。 不过别急着唱衰中俄关系,说什么“铁哥们也散了”,真没那么简单。 虽然这次在关税和贸易上有点小摩擦,但两国在一些长期战略领域的合作没停过,甚至还在加码。 比如,双方在搞“寒地智慧农业”的研讨会,研究怎么在黑土地上种出更好的作物;又比如,俄罗斯工程院的中国总部已经落地,科技合作继续深化。 合作内容不光有农业,还有航空、新材料、能源开发、农作物育种这些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换句话说,贸易摩擦只是表面现象,中俄之间深层的战略互信和资源互补关系,还在稳定推进。 这就像老朋友吵了一架,吵完还得一起干活,毕竟彼此真的能合作赚钱。 其实,大家也要看清楚,这波摩擦背后还有一个“隐藏Boss”——美国。 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政策反反复复,一会儿加码、一会儿松口,搞得俄罗斯也有点摸不准节奏。这时候,如果美俄关系稍微缓和一点,俄罗斯很可能就会把一些贸易资源转向西方,对中国的依赖就没那么重了。 这时候你再看俄方突然加税,是不是有点试探中国反应的意味在里面? 而中国则以一套成熟的策略回应:该退就退,该谈就谈,合作的手还伸着,但自己的“命门”绝不轻易让人握住。 现在这场贸易摩擦其实就是一次“重新划线”。俄罗斯打的是经济算盘,但中国也不是当年的“冤大头”,该反制反制、该调整调整,绝不硬刚,也不吃哑巴亏。 这事告诉我们一个现实:国际合作不是靠感情,是靠利益平衡和底线谈判。中俄这种“互补型大国”关系,未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新格局——不是你侬我侬的兄弟情深,而是有竞争、有碰撞,但也有合作、有共赢的“成熟型战略伙伴”。 如果中俄能在这次摩擦中找到新平衡,那未来的合作会更加稳健;如果谁太情绪化、太利益至上,那只能自己吃亏。 希望这一次,双方都能学点“人情世故”里的大智慧。别忘了,世界越来越乱,彼此才是彼此最靠谱的合作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