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将打破常规、抢跑未来?谁能想到,福建舰还没正式服役,它的“年轻搭档”四川舰就已经挂满旗帜、挡焰板竖起,摆出了一副“准备出海”的架势。这艘全球首创配备电磁弹射系统的两栖攻击舰,舾装仅7个月就冲刺海试,速度远超常规。 四川舰的核心突破在于电磁弹射技术的应用。不同于美国 “福特” 号航母的中压交流系统,四川舰采用的中压直流电磁弹射技术能耗更低、维护更简单,且弹射效率更高。这种技术原本是为福建舰这类大型航母设计的,如今却被 “下放” 到两栖攻击舰上,标志着中国在电磁弹射领域的成熟。 不过,四川舰的电磁弹射器布局与福建舰有所不同,其左侧弹射器更靠近船舷,宽度和长度略逊,这意味着它主要服务于无人机作战。攻击 - 11 大型隐身无人机可通过弹射系统快速升空,执行侦察、打击任务,而长航时察打无人机则能为登陆部队提供持续火力支援。 四川舰从船坞装配到下水仅用 13-14 个月,远快于美国 “美利坚” 号的 35 个月。这种 “中国速度” 得益于模块化建造技术和成熟的子系统整合能力。舰岛上的双面相控阵雷达、海红旗 - 10 防空导弹等设备均为现有型号,无需重新研发。 更关键的是,电磁弹射系统在福建舰上已通过多次测试,技术风险大幅降低。这种 “小步快跑” 的策略,既保证了装备的先进性,又缩短了研发周期。 四川舰的定位并非取代航母,而是与福建舰形成互补。福建舰作为 8 万余吨的电磁弹射航母,主要承担制空权争夺和高强度反舰任务,可搭载歼 - 35 隐身战机、空警 - 600 预警机等 80 余架舰载机。 而四川舰则专注于无人机集群作战和两栖登陆支援,在夺岛战役中,四川舰可弹射数十架无人机实施饱和攻击,同时通过坞舱投放气垫登陆艇,配合直升机进行垂直登陆。这种 “有人 - 无人协同” 模式,既能降低人员伤亡,又能提升作战效率。 中国海军战略正从 “黄水” 向 “蓝海” 转型。近年来,辽宁舰、山东舰多次突破 “第二岛链”,与福建舰形成三航母体系。四川舰的加入,进一步强化了远海投送能力。 其宽大的飞行甲板可同时起降多型直升机,搭载超过 1000 名海军陆战队员及装备,在远离本土的海域执行持久作战任务。这种能力在南海维权、海外撤侨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尤为重要。 然而,快速发展也带来挑战。四川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虽已成熟,但作为全球首款搭载该技术的两栖攻击舰,仍需通过海试验证可靠性。 无人机集群作战的战术体系尚未完全成型,如何与其他舰艇协同作战、数据链整合等问题仍需解决。美国海军拥有 11 艘核动力航母和多艘 “美国” 级两栖攻击舰,中国海军在规模和实战经验上仍有差距。 四川舰的挡焰板升起,福建舰的甲板即将迎来首架舰载机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海军的 “抢跑” 究竟是技术突破的必然,这场海上力量的变革,又将如何改写未来的海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