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6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10年

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6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10年过去,当夫妻二人推门而入之时,眼前的一幕直接让他们泪如雨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是1966年的一个清晨,四川新津县的一家当铺里,47岁的高玉清摘下了手腕上戴了三十多年的翡翠玉镯,当铺老板打量着这只品相不错的玉镯,给了二十块钱,高玉清攥着这笔钱,眼里含着泪水快步走出当铺,这钱不多,却能帮六个孩子渡过眼前的难关。 这只玉镯承载着高玉清大半生的记忆,1935年,16岁的她被家人送去做童养媳时,母亲含泪将这只祖传的翡翠镯戴在她手上,说是给她傍身用的,那时候的高玉清不会想到,这只玉镯会伴随她走过如此坎坷的岁月。 命运对高玉清并不友善,婆家生活艰难,所幸丈夫待她不错,但好景不长,丈夫突发重病去世,接着两个孩子也相继夭折,在那个年代,寡妇的处境异常艰难,婆家嫌她是"扫把星"将她赶出家门,回到娘家,亲人们也因为她"命硬"而嫌弃,被迫离开家乡时,这只玉镯是她唯一带走的念想。 1954年的冬天,35岁的高玉清来到了刘致台家,刘致台是新津县政府干部,妻子许曼云刚怀第一胎,需要人手帮忙,高玉清干活麻利,心地善良,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家庭,许曼云虽然比她小十一岁,却把她当亲姐姐看待,从不把她当外人。 在刘家,高玉清找到了新的归属,她看着许曼云陆续生下五个孩子,将每个孩子都视如己出,她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着他们,陪伴他们成长,这些年里,刘家拍全家福时总会把她叫上,她的户口也迁到了刘家名下,生活虽然平淡,却充满温暖。 翡翠玉镯在高玉清手腕上默默见证着这一切,直到1966年那个特殊的时期来临,刘致台和许曼云被送去农场劳动改造,临走前将六个孩子托付给她,最大的孩子才12岁,最小的仅3岁,这一刻,高玉清接过了这个沉重的担子。 失去经济来源后,每月只有十块钱的生活费,要养活六个孩子异常艰难,高玉清起早贪黑,去菜市场摆摊,帮人洗衣服,晚上还要缝补衣服赚零钱,她自己吃野菜咽糠,却把所有好东西留给孩子们。 看着孩子们饿得泪汪汪的眼睛,高玉清最终做出了决定,这只陪伴了她三十多年,承载着与母亲、与故乡最后联系的翡翠玉镯,终究要换来孩子们的一顿饱饭和几个月的学费。 当掉玉镯后的日子并不轻松,但高玉清撑了下来,为了让六个孩子继续上学,她想尽办法赚钱,天没亮就去集市卖菜,中午帮人洗衣做工,晚上借着昏暗的灯光给人缝补衣服,她的腰常常弯不直,手上布满老茧,可从不在孩子们面前喊一声苦。 在那个特殊年代,许多人劝她把孩子们送人,但高玉清始终记着对刘家夫妇的承诺,她不识字,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每天清晨叫孩子们起床读书,晚上督促他们写作业,省吃俭用,也要把学费凑齐,她常说,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绝不能让孩子们像她一样吃没文化的苦。 十年时间,高玉清从47岁熬到57岁,头发花白了,身体也大不如前,但六个孩子在她手里都健康成长,没有一个辍学,1976年,当刘致台夫妇终于回家时,看到的是整洁的院落和朝气蓬勃的孩子们,那一刻,他们明白了高玉清用整整十年青春换来的奇迹。 从此,刘家上下都把高玉清当成最尊敬的长辈,孩子们不再叫她"高姨",而是真心实意地称她"高妈妈",她的晚年,成了这个家庭真正的"老祖宗",2006年,87岁的高玉清因脑溢血住院,六个"孩子"轮流守护,最小的女儿刘健鸣甚至提前退休在家照顾她,推她晒太阳、按摩、擦身。 每当有人问起轮椅上的老人是谁,孩子们总是骄傲地说:"这是我妈!"这份情感,早已超越了血缘,2012年,93岁的高玉清在睡梦中安详离世,刘家子女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在她的墓碑上,刻下了所有子女的名字。 那只翡翠玉镯虽然早已不在,但它换来的是更加珍贵的亲情,高玉清用一生诠释了"家"的真谛——不在于血缘,而在于那份刻骨铭心的守护与付出,她的故事,像是一首悠长的歌,在岁月的长河里轻轻吟唱。 从四川农村走出的苦命女子,在命运的跌宕中守护了一个家,培养了六个孩子,她的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朴实无华的坚守,完成了一个平凡人的伟大,那只消失的翡翠玉镯,最终换来了比玉石更晶莹剔透的人间大爱。 在新津县的一方热土上,高玉清的故事还在传颂,人们记住的,不是她保姆的身份,而是她那颗永远明亮的心,她用生命织就的温暖,证明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依然有爱在闪耀,有情在延续。 信息来源:网络新闻联播——成都真实版“桃姐”侍奉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