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屠呦呦赴海南工作临行前留影。镜头中的女子穿着朴素,提着拎包,她的相貌并不出众,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女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屠呦呦的故事得从她的起点说起。她1930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普通家庭,家里重视教育,父亲在银行上班,母亲管家务。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名字“呦呦”来自《诗经》,挺有诗意,后来跟她研究的青蒿还扯上了奇妙联系。小时候,她学习挺努力,但16岁时得了肺结核,学业停了两年。这病让她吃尽苦头,也点燃了她对医学的兴趣。病好后,她下定决心要钻研这个领域。 1951年,屠呦呦考进北京医学院药学系,选了药理学专业。她学得很扎实,研究药用植物怎么分类、提取活性成分、分析化学结构。1955年毕业后,她进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她的科研路。1959到1962年,她参加卫生部的中医培训课程,把中医理论和实践学了个遍。这段时间,她把西医知识和中医结合,积累了不少经验。 1962年,屠呦呦被派往海南工作。那时候,她已经跟导师合作发表过关于半边莲的药理学论文,还研究了银柴胡的药效,算是小有成绩。海南之行后,她回到北京,继续埋头研究药用植物。到了1967年,国家启动“523项目”,要研发抗疟疾药,解决南方疟疾和越南战争的难题。1969年,她被选为项目小组负责人,这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为了搞清楚疟疾的危害,她又去了趟海南,亲眼看到病人有多痛苦。回来后,她带着团队拼命干,筛了2000多个中药配方,测了200多种草药提取物,可效果都不行。她不死心,翻遍古书,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找到灵感。书里说青蒿能治间歇性发热,但得用冷水泡。她琢磨着,高温可能毁了活性成分,就改用低温乙醚提取。1972年,她终于分离出青蒿素,动物实验证明它能抗疟。为了确认安全,她自己先试药,之后临床试验也成功了。 1977年,研究成果匿名发表。1981年,她在世界卫生组织会议上把青蒿素推向国际,震惊了所有人。这药后来成了全球抗疟的主力,救了数百万条命。2011年,她拿下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又成了首位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中国女性。这荣誉不只是她个人的,也是中国科技的骄傲。 屠呦呦能成大事,靠的是啥?一是坚持。她几十年如一日钻研,不怕失败。二是创新。她把中医古方和现代科学结合,闯出一条新路。她的成就离不开丈夫李廷钊的支持,两人感情好得让人羡慕。李廷钊默默陪着她熬过科研的苦日子,是她背后的大靠山。 她的影响还在延续。年轻科研人看她的事迹,都会觉得有股劲儿。现在青蒿素还在救人,中医药也因为她更有底气走出去。说她是中国的骄傲,一点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