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曹德旺去旅游买了一根拐杖,坐车时被司机呵斥:“小心点,碰坏车玻璃你可赔不起,”曹德旺问:“要多少钱,”司机说:“8000元一块,”曹德旺一听怒骂:“这也太欺负人了!”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83年,曹德旺到武夷山旅游。他刚花钱买了一根木头拐杖,还没上车坐稳,出租车司机忽然警告他:“别磕着玻璃,坏了你赔不起。” 曹德旺一听,问了句价格,司机回答说这块玻璃要8000块,曹德旺听到这个数字,整个人顿住了,他不是普通乘客,他做过玻璃,知道这块汽车玻璃的出厂成本最多几百块,剩下的七千多去向分明。 他没有多说一句话,却从这一刻开始记住了这个价格,那时候,中国市场上的汽车玻璃几乎全靠进口,国外的玻璃商垄断供应,不仅价格高,而且售后要求严苛。 国内的玻璃厂大多只做普通平板玻璃或水表玻璃,精度和安全性根本达不到汽车标准,哪怕有小厂尝试做,也没人愿意用,中国车企宁愿高价买进口货,也不敢用国产玻璃。 市场是存在的,只是没人敢碰,曹德旺没有当场表态,他默默回到福清,把这件事记在心里,他开始四处查资料、问行内人、打听设备参数。 他了解到国外玻璃厂垄断技术,很多核心环节都不对外公开,他找到上海一家国营厂,得知那里曾经引进过一批外国设备,他跑去把对方不用的旧图纸和技术资料统统买下。 那几年,曹德旺所在的高山镇玻璃厂已经由他承包经营,厂里过去只做简单的仪表玻璃,他说服厂里同意转型,先搭起一条小规模的试验线,专做汽车玻璃。 他还买来国外一台退役设备,又拉着厂里技术员反复琢磨工艺参数,他们从来没接触过汽车玻璃,试验失败是常态,有时一炉玻璃烧出来全是裂的,也有时候粘度不够一敲就碎。 但曹德旺坚持不换方向,哪怕每个月都在亏钱,有一回,厂里资金紧张,工人们发不出工资,曹德旺把自己手里仅有的几万块周转资金全贴进来。 家里人也跟着吃苦,他的妻子陈凤英那时候把家里仅剩的金耳环卖了,换来钱贴补厂里伙食,她没有文化,却从不抱怨,也不干涉丈夫决定什么方向。 熬了一年多,第一块合格的汽车玻璃终于烧出来,那块玻璃符合厚度标准,也通过了撞击测试,曹德旺带着样品跑到国内几家汽车厂,却连门都进不去。 厂方认为国产玻璃靠不住,根本不给机会,他换了个方向,直接去找修理铺,他找那些跑长途的卡车司机,把玻璃低价提供给他们试用。 一辆车换一次玻璃,能跑上几万公里,只要没出问题,这块玻璃就算是过关,两年时间过去,曹德旺用最土的方式建立了口碑,他没有广告,也没有销售团队,全靠司机之间口口相传。 到第三年,一些国产车厂开始试着小批量订购,第一笔正式订单不到一千块,但意义重大,1987年,曹德旺把工厂正式更名为福耀玻璃。 那时候他心里有一个目标:要让中国自己的汽车玻璃进得了市场、上得了高速、出得了国门,他没有融资,也没找外资,所有的扩大再生产靠自有利润滚动。 他把大部分利润都投入技术升级,把厂里机器不断更新,逐步达到国际标准,到了90年代中后期,福耀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 许多外国厂商也注意到这个崛起的中国品牌,曹德旺带队出国参展,亲自跑到德国、日本这些汽车大国去谈合作。 有一回,他在展会现场展示自家产品,对方工程师现场用钢球砸玻璃,测试结果合格率高于国际标准,从那以后,福耀开始拿到国际订单。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乘用车品牌开始采用福耀玻璃,进口玻璃价格一路下滑,一些原来不在意国产品牌的企业也开始转向本土供应链。 到2000年左右,福耀玻璃已经基本替代了国外产品在国内的垄断地位,陈凤英依然住在老房子里,不抛头露面,但她依旧掌管着家庭日常和公司部分资产。 曹德旺把公司法人位置转到妻子名下,多年之后,他回忆自己初次被司机提醒时的那个瞬间,没有提感受,也没有讲情绪,只说那是他人生转向的标志点。 他从这块玻璃看到了问题,也看到了解法,别人看见的是价格,他看见的是结构,他没有立刻创业,也没有高调宣传,只是回去默默查资料、买图纸、做样品、磨技术、砸钱、跑客户。 他把玻璃这件事干到底,也干到了国外,如今全球每四辆车,就有一辆用上了福耀的产品,而这个产业的起点,是武夷山那辆出租车的后窗玻璃,是那个8000块钱的提醒,也是他作为一个玻璃工人的第一反应。 曹德旺没用多余话语,他用几十年时间,把一个市场空白变成了全球布局,他不是突然成功的,而是从最不起眼的地方,一点点打下来的。 (主要信源:中国品牌发展网——只因一根拐杖,让曹德旺成为了今天的汽车玻璃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