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权臣高澄郊游,遇到了一个漂亮尼姑,便与姑娘一起去谈佛法,谁知一来二去的,两人竟产生了感情,姑娘还生了个孩子,就是世间第一美男子高长恭。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兰陵王高长恭出生那年,整个邺城正处于一场暗潮涌动的宫廷风暴之中,他的降生不是在正常婚配的背景下,也没有伴随任何喜报、封赏或者昭告中外的仪式。 他的母亲身份模糊,名讳未载入皇室谱牒,也未曾出现在任何史官的册录之中,关于她的传言自高长恭出名之后才逐渐扩散,有人说她曾是南朝梁人,因为战乱落入北方,削发为尼。 有人说她出身寒微,是北地边户之女,被强行带入邺城,还有人说她本是宫中歌伎,被掩藏在府邸深处,但这些说法从未被朝廷承认,也没有人敢公开查证。 她从未正式受封,未居正室,直到高澄死后,她的名字彻底从权力记录中消失,成为后人议论中永远无法验证的谜团。 在高长恭出生前,高澄正以权臣身份操控东魏政局,他掌握军政要务,位同宰相,权重一时,宫中对他的谄媚与畏惧共存,他的府邸内外都有重兵守卫,任何出入之人都需严加审查。 在他府中,有一个名叫兰京的厨子,原本是南朝梁降将兰钦之子,战败被俘后,被安排在高澄府中服役,兰京多次上表请求赎身,希望返回故土,恢复族籍。 他并未隐瞒身份,反而以南朝旧臣自居,多次通过中间人求见高澄,请求以财物赎身归南,但高澄不仅拒绝了他的请求,还当众斥责兰京卑贱,甚至威胁要将其处死示众。 这一番羞辱,使兰京彻底断了希望,东魏武定七年秋,兰京再次被派遣入内送食,他提前数日藏好一把锋利短刃,用面饼和肉菜掩盖。 当天夜里,高澄正在东柏堂召集亲信密议如何逼迫皇帝禅让,不愿让外人知情,他命人封锁庭院,只留少数贴身卫士守门。 兰京借口照常送食进入密议之所,守卫熟知其身份,并未严查,就在高澄翻阅一份文书、背身而立时,兰京猛地上前,拔出短刃刺入要害,未等众人反应,又连刺数下。 高澄当场倒地,现场顿时混乱,亲信们手足无措,兰京在混战中被斩,但高澄已经回天乏术,消息传出后,整个朝堂震惊。 高洋接管政权后,以雷霆手段镇压府中内乱,立即处决兰京一族,追查所有曾与其接触之人,在短时间内掌控军政,逼迫皇帝禅位,自立为帝。 高澄遗子高长恭尚年幼,由宫中数位乳母抚养,不久后被纳入皇室宗谱,名列宗亲,受制于新帝高洋所设的礼制安排。 高长恭童年几乎无自由,教育由礼官和军司共同监管,他没有父系家族的直接庇护,母亲又被朝廷避讳,地位始终低于其他皇子。 宗室子弟之间的权势斗争从未中断,他不被允许涉政,也未被安排在任何亲王府邸长住,高洋称帝后,频繁更换顾命之臣,在宫廷内部推行军事化管理,严防宗室参与政务。 高长恭年满十二,便被派往北境军营训练,先为骑兵校尉,后转为前锋军佐将,以实战积功,北齐初年,边境频繁战事,突厥骑兵连年侵扰,北周也不断蚕食领土。 高长恭调往并州、平阳、洛阳等地参战,屡立战功,他作战果敢,遵令严明,受到将帅称赞,朝廷因此提拔他为骠骑大将军,入朝授职,但并未赐爵。 在朝中,因其父曾为权臣,身份特殊,许多朝臣对他避而远之,高洋死后,高殷、高演、高湛轮番称帝,内部斗争激烈。 他多次被调往战场,每次回朝后,皆以边地名义暂居外城,从未入主朝政中枢,他在军中的声望日益高涨,尤其是在洛阳外围的一次反击战中,他率兵强攻数日,突破敌军防线,击溃敌骑,拯救数万被困守军。 这场胜利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北齐第一战将,此后朝廷不得不赐他兰陵王封号,象征其军功盖世,他升任大司马、尚书令,成为手握重兵的亲王。 与此同时,北齐皇帝高纬开始对其动心思,高纬信任内臣,轻用宠臣,排斥宗室,高长恭屡战屡胜,其部将兵力强悍,军心稳定,高纬开始限制其军权,命其进京常驻,不得离城。 高长恭多次上奏请求征战边地,皆未获准,他察觉皇帝对其忌惮,开始装病推辞朝政,不再参与内务,又以贪污军饷等行为自污。 高纬未因此放下戒心,反而命近臣严密监控,收集其不利言行,寻找借口,武平四年,高纬决定彻底清除宗室势力,下令赐高长恭毒酒,并命近臣送至府中强行处决。 当夜,高长恭饮毒而亡,未及留下遗言,朝廷称其暴病,未予追封,其子嗣被收编至内府,其部将调散归并他部,兰陵王名号自此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