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去世了,中央念及他的历史贡献,在八宝山为他举办了追悼会,但是由于一些历史问题,中央领导人大多没有亲自去参加他的追悼会,只是送去了花圈。 陈永贵,1914年左右生于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家里穷得叮当响,土地瘠薄,日子过得紧巴巴。他没上过学,一辈子不识字,小时候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手上老茧厚得像树皮。194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当上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候,村里条件差得要命,山高沟深,粮食产量低得可怜,村民们常年饿肚子。 陈永贵的名气越来越大,政治地位也水涨船高。1969年,他进了中央委员会,1973年当上政治局委员,1975年到1980年,更是干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在北京,他还是那副农民打扮,穿布衣、蹬解放鞋,坐在会议室里皱着眉头看文件。他文化低,管大事常觉得吃力,但聊到农业,他有真家伙,提的建议接地气,推动了不少粮食增产项目,农村经济也有了起色。 那时候,“学大寨”运动在全国铺开,大寨村被捧得高高的,成了自力更生的样板。不过,这运动也有争议,有人说成绩被夸大了,实际效果没那么神。陈永贵自己呢,从村里到中南海,身份变了,压力也大了。他没啥文化,管国家大事难免磕磕绊绊,但凭着实干精神,还是留下了不少痕迹。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因肺癌在北京去世,享年72岁。中央念着他过去对农业的贡献,决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办追悼会。会场挺庄重,花圈摆了一堆,有单位的,有个人的,规格不算低。但有个事儿挺耐人寻味:中央领导大多没露面,只是送了花圈,派人代表出席。这背后有啥原因呢? 其实,这跟当时的历史背景脱不开干系。80年代初,政治风向变了,“农业学大寨”那套被重新审视,不少人觉得那场运动有水分,陈永贵的地位也受了质疑。加上他晚年退下来后,影响力不如从前,中央对他的评价变得复杂。追悼会规格虽高,但领导不亲自到场,多少透出点冷淡,也反映了那时候的政治氛围。 还有个插曲值得一提。当天,华国锋来了。他跟陈永贵私交不错,两人都从基层干起,有过不少交集。华国锋到场悼念,显得挺动情,这事儿后来被传为佳话。不过,中央整体的态度,还是低调处理,没大张旗鼓。 陈永贵走后,大寨村没垮。新书记郭凤莲接手,带着村民换了路子。90年代,他们搞起了企业,办水泥厂、酒厂,村民抱团干,挣了钱平分。后来又抓住“红色旅游”的风口,把大寨打造成景点,修展览馆、开发民宿,卖核桃露啥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到2009年,旅游业成了大腿,村民生活比过去强多了。 陈永贵葬在虎头山上,墓碑简单,俯瞰着他奋斗一辈子的大寨。他生前说过,死后要回村里,守着这片地。如今,游客上山看看墓地,也会感慨他的经历。大寨能走到今天,靠的是他当年打下的底子——自力更生的劲儿,愣是没丢。 说起陈永贵,褒贬不一。夸他的人说,他是真干实干,从穷村子带出个全国样板,证明了农民也能干大事;批他的人觉得,“学大寨”吹得有点过头,他后来的政治表现也一般,文化低限制了他的能力。他的故事,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有时代烙印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