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1岁的意大利美女嫁给了27岁的广西农村小伙,并且生了孩子,让人惊讶的是,结婚后,这位原本优雅的意大利姑娘竟然开始喜欢上了农活,她不仅学会了插秧、刨地,甚至还能熟练地开拖拉机犁田。 2017年春,广州的中英文读书会上,对中国文化痴迷的美纳斯遇见了来学英语的卡农,美纳斯是罗马郊外农场主的女儿,带着对东方农耕的好奇来到中国,卡农则是布央村人,16岁辍学后做过餐厅服务员、工地小工,后来靠自学摄影记录家乡梯田。 最初两人的交流全靠手势和翻译软件,美纳斯说家乡的葡萄园,卡农就翻出手机里的梯田照片,卡农讲村里的插秧习俗,美纳斯便画下罗马农场的灌溉系统,一来二去,他们发现彼此都爱土地的厚重,美纳斯着迷于中国农耕的“顺势而为”,卡农佩服意大利农场的“精耕细作”。 后来,美纳斯帮卡农补英语,卡农带她逛广州老街,用镜头教她读骑楼的斑驳,这种“ 交换式相处,让语言壁垒成了情趣,卡农把“番茄”说成“土鸡蛋”,美纳斯把“插秧”比划成“跳格子”,引得街坊大笑。 2017年,两人官宣恋情,不少人觉得“文化差太大,长不了”,但他们没解释,只是继续一起扛着相机走街串巷。 而到了2019年,两人抱着刚满月的孩子,美纳斯跟着卡农回了布央村,泥土路、木瓦房、早晚温差大,和罗马的农场截然不同,第一次下地,她握不稳锄头,把秧苗踩倒一片,卡农的母亲没责怪,笑着说慢慢来,土地不欺负认真人。 她跟着婆婆学农活,清晨五点去割稻,正午蹲在田埂上吃糯米饭,傍晚跟着去赶集,起初用手比划着讨价还价,三个月后竟能用壮语和阿婆聊“番茄该施多少肥”,村民们渐渐喜欢上这个外国媳妇,她会帮独居老人挑菜,用意大利儿歌哄哭闹的孩子,连村口的老木匠都夸这姑娘不娇气。 卡农也在变,他曾担心给不了美纳斯优渥生活,直到看见她蹲在田里研究土壤时眼里的光,才懂她要的从不是物质,他把照相馆一角改成小厨房,供她试验用本地辣椒做番茄酱,背着相机跟她跑遍山头,拍番茄从开花到结果的样子,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布央村的晨雾里,慢慢活成了彼此舒服的模样。 布央村的红土地,成了美纳斯的舞台,她发现这里气候和意大利托斯卡纳相似,便从家乡带小番茄种子,和本地品种杂交,最初果实又小又酸,她骑着电动车跑几十公里请教农科院专家,把壮语里的“看天吃饭”和意大利的“精耕细作”揉在一起,终于培育出又甜又耐存的新品种。 村民们看着眼热,她就在院子里摆长桌,用树枝画示意图,教大家育苗、搭架,2020年,她又试种意大利葡萄,说服几户村民一起干,还请专家指导适应本地气候,收获时,她教大家做葡萄果酱,用本地食材做披萨,卡农的照相馆多了个小柜台,摆着这些“中西合璧”的吃食,成了村里的小招牌。 美纳斯的父亲每年来住一阵,和卡农的父亲在田埂上比划着聊土壤,一个说拉丁语的农业术语,一个讲带壮语的方言,竟也能聊得投机,美纳斯常说,在罗马农场学的是标准流程,在布央村学的是“顺着土地的性子来”,这两种智慧凑在一起,才有了现在的日子。 这段日子,藏着几个简单的理儿,一是选择的多元,美纳斯放弃熟悉的都市,卡农不困于“门当户对”,年轻一代越来越认“适合自己”,而非世俗定义的“好生活”,二是城乡的互补,卡农用摄影记录乡村,美纳斯带技术助农,人流动起来,城乡就不是对立面,而是互相滋养的土壤。 最重要的,是爱情的力量,语言不通时,他们用手势聊种植,习惯不同时,婆婆学做意大利面,美纳斯试喝草药汤,这种双向包容,证明感情从不是一方改造另一方,而是在差异里找共生的支点。 如今,布央村的田里,常能看见美纳斯忙碌的身影:时而用意大利语和父亲视频聊种植,时而用壮语和村民说笑,卡农的摄影集里,有她在葡萄架下哺乳的瞬间,有两位父亲在田埂握手的剪影,有村民围着果树笑的样子。 爱情或许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能让人有勇气面对所有问题,这大概就是这段跨越山海的乡土恋歌,最朴素的启示,相爱,迎来万难,也能赢万难。
猜你喜欢
田静的一句反问,她亲妈说儿子不认她吗?把网友问得哑口无言。田静一大家子外出旅游
2025-07-11
旅游交通指南
昨天晚上孩子爸回来都快10点了,到家孩子还没睡觉,他爸就命令他“写作业去,你不是
2025-07-12
科技历史回忆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