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女知青宋梅为了报恩,嫁给了一农民。然而,洞房花烛夜,她被眼前的一幕吓的“啊”了一声,之后的生活更让她悔不当初…… 宋梅出身普通城市家庭,父母是工厂工人,生活平淡却安稳。1968年,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她满怀热情地响应,带着好友张雪来到偏远农村。刚到时,她对啥都新鲜,学干农活、适应环境,很快就融进村里。她勤快又善良,教村里孩子读书识字,村民们都喜欢她。那时候,她觉得自己是在干大事,心里挺骄傲。 刚到农村那会儿,宋梅真的啥都不懂。她看着那些庄稼,觉得它们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好奇得不行。一开始,她连锄头都拿不稳,手被磨出了泡,疼得直掉眼泪。可她没想过放弃,咬咬牙,硬是坚持了下来。村里的大爷大妈们看着她,眼神里满是心疼,但宋梅笑着说:“没事,这点苦算啥,我年轻,扛得住!” 村里有个叫大柱的小伙子,家里条件不太好,但人老实憨厚。宋梅刚来的时候,大柱总是帮她干些力气活儿,挑水、劈柴,啥都不嫌麻烦。有一次,宋梅在河边洗衣服,不小心滑进了水里,幸亏大柱路过,一把把她拉了上来。从那以后,宋梅对大柱多了几分感激。 日子一天天过去,宋梅和大柱之间也有了些微妙的感情。大柱虽然不善言辞,但总是用行动关心她。村里人也看在眼里,时不时地打趣他们俩。宋梅心里明白,大柱是个好人,可她也知道,自己和他之间隔着一条看不见的河——一个是城市来的知青,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1971年,宋梅接到家里来信,说父亲病重,家里经济困难。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该怎么办。大柱知道后,毫不犹豫地拿出家里仅有的积蓄,塞到宋梅手里:“梅子,你先寄回去,别着急。”宋梅当时就红了眼眶,她知道,大柱这是倾尽所有帮她。 为了报恩,宋梅决定嫁给大柱。她想,大柱这么好,自己也不能太自私。可洞房花烛夜那天,她推开新房的门,一下子愣住了。屋里除了两张床,啥都没有,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她心里一凉,忍不住“啊”了一声。大柱站在一边,脸涨得通红,低着头说:“我知道穷,可我会好好对你,让你过上好日子。”宋梅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大柱已经尽力了,可现实还是给了她当头一棒。 婚后的生活,比宋梅想象的还要艰难。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买块肥皂都得精打细算。大柱起早贪黑地干活,可收入还是微薄得很。宋梅看着大柱累得直不起腰,心里既心疼又后悔。她开始怀念起城市的生活,那里虽然普通,但至少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 村里人虽然善良,但日子过得都不容易。宋梅教孩子们读书,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可她自己却越来越迷茫。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到底对不对?她是为了报恩,可报恩难道就一定要牺牲自己的幸福吗? 有一次,宋梅在田里干活,突然下起了大雨。她没地方躲,只能淋着雨跑回家。回到家,她浑身湿透,冻得直打哆嗦。大柱赶紧给她找来干衣服,心疼地说:“你怎么这么傻,不会找个地方躲躲?”宋梅靠在大柱怀里,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大柱,我是不是太自私了?我给你添了这么多麻烦。”大柱轻轻拍着她的背:“傻瓜,你是我的媳妇,我照顾你是应该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宋梅渐渐习惯了农村的生活。她学会了种地、养猪,甚至学会了在艰苦的环境里找乐子。她发现,虽然日子苦,但和大柱在一起,也有自己的幸福。大柱虽然不善言辞,但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在证明他对她的爱。 后来,宋梅回城的机会来了。她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农村。她知道,大柱是她的家,而她也早已成了这个农村的一部分。虽然生活依旧艰难,但她学会了珍惜眼前人,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