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史书上记载,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宝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载重量80

史书上记载,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宝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载重量800吨,他的铁舵要用二三百人才能举动。这是可能的吗?各路专家对此说法不一。 郑和,1371年出生在云南昆阳一个回族家庭,原名叫马三保。小时候被选入宫廷,送到北平给燕王朱棣当侍从。那会儿他就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忠诚,练武艺时总是一马当先。1402年,朱棣当上皇帝,给他改名叫郑和,还提拔他当内官监太监,算是明朝宫廷里的高级官员。1405年,郑和接到皇帝的命令,带着船队下西洋,这一去就是七次,跑遍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甚至到了东非。 他不是书生出身,但脑子活络,懂天文地理,还能组织几万人的船队。每次出海,他得管好船上的水手、士兵、官员,带着丝绸、瓷器去跟外国做生意,顺便展示明朝的国力。航海路上,他得应对风暴、海盗,还得跟各国使节打交道,忙得脚不沾地。七次航海,他带回了犀角、象牙、香料,朝廷上下都看傻了眼。他的船队不光是贸易团,更是明朝的“移动名片”,走到哪儿都让人知道大明不好惹。 郑和的航海规模空前,船队里除了宝船,还有马船、粮船、战船、坐船,各有各的用处。他得保证几百艘船井然有序,物资不缺,士兵不乱,这组织能力放到现在也得服气。他的功绩不光在航海,还让明朝在海外的影响力达到顶峰,东南亚很多地方至今还有纪念他的庙。 史书上说,郑和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能装上千人,载重800吨,铁舵得二三百人才能动。这尺寸换算成现代单位,差不多是长138米,宽56米,比不少现代货轮还大。这样的船在15世纪,真的可能造出来吗? 支持史书的人觉得明朝造船技术牛得很。汉朝就有楼船,宋元时期海船也不小。明初国力强,皇帝砸钱不眨眼,南京和福建的船厂全是顶尖工匠。造宝船得用上等杉木,铁钉、榫卯工艺一个不少。船得装几万人的粮食、贸易品、赏赐的礼品,尺寸小了根本不够用。宝船还得体现国威,越大越能让外国使节看傻眼。所以,造个138米长的船,技术上没啥大问题。20世纪,南京船厂遗址挖出过巨型舵杆,多少给史书记载撑了点腰。 再说反对的专家。他们觉得史书有点夸张。郑和航海的碑文提到船是2000料或1500料,换算下来,长度也就五六十米,宽十几米,跟44丈差远了。木船太长容易断,138米在当时的技术下几乎不可能。铁舵要二三百人抬,听着也离谱,估计几十人用滑轮就能搞定。他们还说,史书爱吹牛,可能是为了捧明朝国力,数字上动了手脚。现代考古找到的明代海船,尺寸也远没这么夸张。 不过,甭管尺寸多大,明朝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绝对是当时世界顶尖的。宝船用罗盘导航,水密舱设计防沉,帆缆操控灵活,跑几千公里远洋没问题。船队里几百艘船分工明确,管理得跟军队似的,这水平放哪儿都得叫好。 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航海的路上,到了印度卡利卡特,突然病倒,没能挺过去。副使王景弘接手,带着船队回了国。郑和死后,航海事业也跟着熄火了。明朝财政吃紧,朝里反对远航的声音越来越大,觉得花这钱不如去防北边的蒙古。1435年,朝廷彻底停了远洋航海,船队解散,宝船被扔在船厂烂掉,航海图册也大多丢了。 郑和的手下大多回了老家,有的在东南亚定居,建了庙纪念他。明朝后来越来越闭关,海洋霸权让给了欧洲人。郑和的航海虽然没改变历史走向,但在海外影响不小,马来西亚、印尼至今还有三宝庙,香火不断。20世纪,南京船厂挖出铁舵部件,21世纪南海找到明代沉船,证明了明朝造船的厉害。 宝船到底多大,至今没个定论。史书、碑文、考古各说各的,但郑和的航海成就没人能抹杀。他用七次远航,硬是把明朝的旗号插遍了半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