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美国这波动作看起来是开窍了,但我更愿意说,这是“被逼得没办法了”,不是自己悟道,而是被现实狠狠摁头了。 你看它现在这套新无人机政策,说白了,就是把无人机当手雷发。赫格塞思亲自站出来拍视频,口号喊得响:“第一视角无人机已成主导战局的关键因素”。但问题是,这话我们早都知道了,而且我们早就在做。 美军现在这套打法,谁最像?很讽刺,像极了乌克兰。说白了,美国不是想当乌克兰,是怕自己哪天也得靠这种低成本玩意儿翻盘。蜂群无人机这种东西,早就不是新概念。你看中东、看俄乌、看亚美尼亚打阿塞拜疆,都靠这玩意儿改写战场逻辑。小、小得离谱,但杀伤力极度不对称。 现在美军说,小型无人机不再当“装备”,要作为“消耗性弹药”发给士兵。你细品这个措辞,“弹药”——这不是在说它多高级,而是要量大管饱。不是特种部队玩具,而是人人标配。你想想看,未来一名美军士兵背包里不止有步枪和弹夹,还有五六架便宜无人机,起飞、锁定、投弹,一套动作干净利索,杀人不见面。 这战略听着猛,但背后有个更猛的转变:美军不再以“精”打天下,而是也开始玩“海战术”了。过去几十年,美国的优势是什么?F-35、福特级航母、隐形轰炸机,个个身价上亿。但真要碰到像俄乌那种无人机泥石流,美军那些高大上的家伙反而会变成活靶子。 所以现在换思路:你来一架我就来十架,你搞高空侦察我搞低空自杀,你空天轨道我贴地打爆。说穿了,美国是想把我们这套战术,“搬”回去用。 可真能搬回去吗?马斯克已经在评论区打call了,说“任重道远”。这话不客气点说,基本等于“这活儿交给我吧”。你都能看出来,美国军方这波是要把无人机产业外包给SpaceX或者特斯拉那一套生产线了。 这就很尴尬了,一个超级军事强国,搞到最后要靠民间富豪来补技术课。你如果真去看美国现有的军用无人机产能,不客气地说,打“精仗”还行,打“烂仗”不行。现在美军要的不是全球鹰,是成百上千架FPV,是那种炸一次不心疼、炸十次还能连生产线都不掉链子的东西。 说白了,美国这套动作,就是在学中国。而且是照着我们“无人机+算法+产线”这三板斧抄的。现在还不敢明说,但你看那份国防备忘录的更新内容,就知道他们真是动了真格的:训练全军种、扩建靶场、解放空域权限,甚至连联邦航空局都下场配合,搞了一堆新规矩来让无人机“合法上岗”。 可再怎么改,也改不了一件事:中国这边,早就不靠试验场练蜂群了,而是靠实战去修正、完善、迭代——这就是差距。 他们是拿我们打过的仗,当他们的教科书。 最让我警觉的,是美国现在搞的这套计划,全都指向“西太”。不是阿富汗,不是中东,不是东欧——是咱们的家门口。他们说要准备“高强度摩擦”,你说是为了谁?谁家在第一岛链以西?谁的海上通道最敏感? 讲真,他们现在不是转型,是备战。备谁的战,咱们都懂。 而这个时候,马斯克开始在那边刷存在感,你说他下一步是搞无人机的“Model Y”,还是搞无人机的“SpaceX版量产”?很有可能。他有全美最像流水线的流水线,但别忘了,他最强的产线不在得州,而在中国。 所以美国这套蜂群转型,真落地了,会成气候吗?不好说。 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件事:他们自己也知道,时代变了。 过去是航母吓人,现在是连孩子都能用的无人机更吓人。 所以他们才急,急得不顾一切,也得走到这条路上来。 问题是——走得上不代表能走成,这条路,中国走了十年,他们刚起步。真到了打仗那天,到底是蜂群飞赢战场,还是吹牛飞上热搜,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