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白崇禧的二女儿白先慧偷偷回到大陆。哪曾想,宾馆老板突然叫她一声:“白小姐!”白先慧睁大眼睛,赶紧说:“我,我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回来探亲…… 白先慧是白崇禧的二女儿,生于1930年代的广西桂林。白崇禧是国民党桂系大佬,北伐和抗战立过功,但1949年后被定为战犯,晚年带着遗憾在台湾去世。白先慧小时候住在桂林的老宅,靠近铁佛寺,家里虽不富裕,却有种旧时大家族的味道。她常跟着家人去漓江边散步,江水清得能看见底,远处的山像画里似的。白崇禧对孩子要求严,吃饭时都要考算术,白先慧从小就练就了沉稳的性格。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白崇禧把几个孩子送到美国读书。白先慧进了大学,学文科,成绩不错。课外她常混在华人圈子,办文化活动,挺会来事儿。毕业后,她留在美国,过上普通日子,但心里一直惦记着桂林。每年中秋,她都跟朋友聚会,望着月亮想家,跟弟弟白先勇的路子差不多。白先勇后来成了作家,写《台北人》出了名,而她则低调得多。 1966年,白崇禧去世,白先慧从美国赶回台湾送葬。父亲的墓碑朝向大陆,带着回不去的念想。她站在墓前,听父亲生前常说想回桂林,心里的种子就埋下了。但那会儿两岸关系紧张,她只能先搁着这心思。直到1986年,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讲了白崇禧抗战的事迹,她心里一震,决定偷偷回去看看,了却父亲的遗憾。 那年夏天,白先慧从美国出发,先飞香港,再转机到桂林。一路上她提着心,行李就一个帆布包,装几件衣服。她穿得朴素,灰布衫加草帽,尽量不惹眼。飞机落地桂林,她远远看见熟悉的山和江,心跳得厉害。下了飞机,空气里有泥土味儿,她深吸一口气,觉得离家近了。 她先去找李秀文,李宗仁的遗孀,也是父亲的老朋友。李秀文住城郊的老宅,院里有棵桂花树。她俩喝着茶聊了聊,李秀文说现在政策松了,让她别太担心。白先慧松了口气,决定出去走走。她沿着漓江边转悠,看见渔民撑竹筏,小贩卖杨梅,挺热闹。她又去了父亲的老宅,院里的大槐树还在,石桌子上满是划痕。她还去了父亲的母校,校园变了样,但操场边的松树没变,她站那儿看了半天。 为了方便,她挑了家小宾馆住下。房间简单,木桌上有个老台灯,窗外能看见山。退房那天,瘦高的老板翻着账簿,随口喊了声“白小姐!”她吓了一跳,手里的包差点掉,赶紧解释自己就是回来探亲。老板笑笑,说白将军抗战有名,大家都记得,还免了她的房费。她愣住了,眼眶有点湿,点头谢了。这事儿让她安心不少。 后来她在街上跟人聊了几句,买了束栀子花,跟卖花的大娘唠了唠家常。走之前,她从漓江边捡了块石头,又从老宅带了点土,打算带回台湾放父亲墓前。机场安检时,工作人员查出是土和石头,笑了笑就放行了,还免了托运费。 回到台湾,她跟家人讲了桂林的事,江水多清,故居多旧,老板多热情。弟弟白先勇听着听着就动心了。1987年,他也去了桂林,站在老宅前,看院里的喷水池发呆,又沿着漓江走了走,感觉跟小时候连上了。两姐弟的探访,成了家族跟故乡的纽带,也感动了不少人。 1988年,两岸“三通”开了,探亲方便了。白先慧这趟虽是私事儿,却像扔了颗石子,激起不少涟漪。她的举动带着那个年代很多人对故乡的想念,也给两岸民间交流添了点人情味。晚年她住美国,家里留着那捧土和石头,常跟大陆亲戚写信。她的孩子接着她的心思,跑两岸搞文化活动。白先勇靠写作把父亲的故事传下去,像《台北人》这样的书,成了两岸的文化桥。 那捧土最后洒在了白崇禧墓前,墓碑还是朝大陆,像在等着什么。白先慧的旅程,不光是圆了父亲的梦,也让人看见两岸从隔着海到慢慢走近的过程。她的事儿,是个小家的故事,也是大时代的一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