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才女丁玲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并提出了三人同居,不可思议的是,她的想法竟然实现了。 丁玲1904年出生在湖南临澧,家里不算富裕,父亲早逝,母亲余曼贞咬牙撑起家,把丁玲送去读书。她从小就不是省油的灯,1919年进了桃源县的女子师范学校,正赶上五四运动,脑子里装满了新想法。后来转到长沙周南女中,跟杨开慧同窗,但学校的条条框框让她憋得慌,没多久就跑去岳云中学接着折腾。1924年,她北上北京,泡在书店里,文学梦开始发芽。 在北京,她认识了胡也频。1925年,两人租了个小木屋,日子紧巴巴但挺甜。胡也频是个老实人,常陪着丁玲熬夜写稿,递茶端水,默默支持。那会儿丁玲已经开始写小说,1927年《梦珂》发表,初露锋芒。胡也频跟她志趣相投,感情越来越深。 1927年,丁玲在北大旁听时碰上了冯雪峰。这家伙瘦瘦的,爱捧着诗集聊文学,三人凑一块儿聊得火热。1928年,丁玲突发奇想,提议仨人一块儿住,胡也频和冯雪峰居然都点了头。他们挤在北平一个小院里,日子清苦却有奔头。丁玲埋头写稿,胡也频操持家务,冯雪峰也搭把手,乍一看挺和谐。 可这日子没过多久就露馅了。三人性格不同,小摩擦不断。胡也频踏实,冯雪峰有点清高,丁玲夹在中间也头疼。几个月后,矛盾攒够了,冯雪峰收拾东西走了。丁玲和胡也频松了口气,搬去小城接着过日子。这段三人同居的试验,就这么草草收场。 冯雪峰走后,丁玲创作劲头更足了。1928年《莎菲女士的日记》火了,文坛都夸她有胆有才。同年10月,第一本小说集《在黑暗中》出版,她和胡也频忙着整理书稿,日子总算有了点盼头。她的文字犀利又接地气,成了新女性的代言人。 好景不长,1930年胡也频被捕,没多久在上海牺牲,年仅28岁。丁玲心如刀割,把孩子送回老家,自己回了上海。她没倒下,反而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接手《北斗》杂志,笔杆子成了她的武器。 1931年,丁玲认识了冯达,一个记者出身的家伙,两人很快同居。生活刚稳下来,1933年她又被抓去南京,关了三年。1936年获释后,她直奔延安,投身革命,写下《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记录底层人的苦乐。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名气大了,可1955年挨了批判,被发配到黑龙江农场。1970年又进监狱,直到1984年平反。出来时她满头白发,却没放下笔。1986年,她在北京去世,82岁,一辈子都在跟命运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