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放假了,我问孩子他爹什么时候回老家,谁知他答非所问地回: “在老家一天都难受,站坐没地方。冬天冷,夏天热。老家有啥回的?” 这是什么意思?这也不上班了没啥事儿了,竟然不准备回老家? 难怪婆婆常说,我这个儿媳妇比儿子好,之前我以为婆婆是客套话,单单就回老家这件事,我相信婆婆说的是真心话。 去年一年,我至少回去了三次,孩子他爹一次没回,春节也没回。 尽管每次回去都住在娘家,但都会先到婆婆家,放下礼物给点钱,陪着说会儿话,再去我母亲家。 每次回去,哪怕只在老家呆两天,我也一定会抽出一天回婆婆家吃饭,陪婆婆唠嗑,在小院里在村里转转。 有次吃饭时婆婆说:“俺媳妇儿比儿强,俺那儿就见不到影儿。” 我当时觉得婆婆是客套话,就笑着回:“妈,关键时候还是靠你儿,我这个媳妇就是打酱油的。” 什么时候才叫关键时候?是指公公婆婆躺到床上不能自理了吗?大概是吧。 可真到了那时候,公公婆婆能指望上孩子他爹吗?估计他那时还没退休,也只能出点钱找人照顾,无法亲自床前尽孝。 想到这里,我对孩子他爹说:“你就不想爹娘吗?能多回去一回就多回去一回吧,都七八十了,见一面少一面。” “手机里不是见面了?”孩子他爹简短回了一句,再无下文。 我也没再说什么,是男人普遍比女人“冷血”,导致的孩子他爹对老家没太多眷恋吗? 还是家庭氛围的不同,养出的孩子,对家里的情感也不同? 我父母是全身心为孩子的父母,吃苦受累都不怕,竭尽全力给孩子往高处举一举。 我公婆当然也为孩子牺牲为孩子奉献,但他们是有度的。这个度我说不准,但我从嫁到他们家就感受到了。 可能这么说有一点模糊,那我就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吧。 在我哥需要我父母看孩子的时候,我父母二话不说,锁上老家的门,一去就是十几年。 我父亲作为一个河南农村的老爷们儿,基本是很不擅长做家务的。 可到儿子家后,很快学会了做符合嫂子口味的很多饭菜,学会了擦地板,擦玻璃,擦窗户。 父亲说,做好后勤不让我哥操心家,让我哥一心一意忙工作。 我公公能做到为了孩子,不要自己的生活吗?实践证明了做不到。 女儿小时候,连婆婆也不肯来,断断续续,加起来看了一年。 等到小宝了,我们给租了一套大房子,让公公婆婆一起来,让老两口相互做个伴儿,安心带孙子。 可公公没过几天,凌晨5点多偷偷走了。说是在这里一个人也不认识,也没啥事儿,也没打麻将的地儿。 我当时还对孩子他爹开了句玩笑:“老夫老妻还咋滴,你看看爷爷奶奶还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这就是两个家庭的不同吧,结果也是不同的。我们兄妹仨只要一有空都会回去陪我父母,我家孩子他爹是能不回就不回。 这可能就是我婆婆常说的,各过各的日子,各有各的日子。 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讲,那就是我婆婆家是很有边界感的,我娘家是拎不清的。 到底哪一种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