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明白为什么《锦绣芳华》热度追不上《书卷一梦》了。”
不是杨紫不够红,也不是续集没人讨论,说白了就是俩剧从开播前就不在一个“闹市区”。《书卷一梦》那边,刘宇宁直播时跟念台词似的提剧情,一天能说八回;李一桐的路透跟闹钟似的,每天准时往热搜上蹦跶;就连祝绪丹演的配角,海报都换了三版风格——你就算没打算追,刷手机时也得被这些信息砸个正着,想忘都难。 《锦绣芳华》呢?开播当天连个像样的热搜都没有,主演们集体“玩消失”,连个集中宣传的影子都没见着。改完名之后更绝,老粉刷着刷着都懵了:“这啥剧啊?看着有点眼熟?”查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哦,原来是《国色芳华》的续集啊!等观众琢磨过味儿来,《书卷一梦》早就在每天的更新和密集的宣传里,把路人的好感度攒得差不多了。
现在这世道,酒香真怕巷子深。你剧再好,观众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剧,拿什么跟人拼?就说去年那部《庆余年2》,开播前半个月,短视频平台全是主角们的“名场面二创”,地铁上、饭桌上,谁不聊两句范闲?结果呢,开播当天直接霸榜,热度根本压不住。为啥?因为人家早把“我要上热门”的信号,明明白白写在观众眼皮子底下了。
《锦绣芳华》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存在感”太弱。现在观众的时间被短视频、热搜、各种新剧瓜分得七零八落,谁有功夫专门去搜“杨紫新剧”?你得把信息塞到他们刷手机的每个间隙里——刷到个搞笑片段,配文是“《锦绣芳华》里杨紫的神回复”;点个外卖,弹窗广告是“杨紫新剧定档,点击预约”;就连刷个朋友圈,都有朋友转发“杨紫这次演的角色太飒了”。这才叫“刷存在感”,让观众被动接受信息,慢慢产生兴趣。
反观《锦绣芳华》,改名这事儿就有点迷。原剧《国色芳华》积累的观众,改完名等于要重新认识一遍,老粉都得缓半天;新观众更懵了:“这剧咋没听说过?”宣传团队可能觉得“续集自带流量”,可现在的观众早不吃这套了——你得主动递到嘴边,他们才愿意尝一口。就像卖煎饼果子,你站在胡同口喊“热乎的煎饼果子嘞”,路过的人可能停下来买;你要是在屋里闷头摊,谁知道你这儿有好吃的?
再说《书卷一梦》,人家宣传团队是真懂“渗透式营销”。刘宇宁直播不是干巴巴念剧情,而是拉着嘉宾聊拍摄花絮,说“拍这场戏时李一桐摔了五次,最后膝盖都青了”;李一桐的路透不是随便发张照片,而是配文案“今天拍哭戏,NG了八遍才过,眼睛都肿成核桃了”;祝绪丹的海报换风格,每次都能上个小热搜——“祝绪丹新造型像画里走出来的”“这版海报绝了,氛围感拉满”。这些细节看着碎,可架不住天天刷,观众脑子里的印象就越来越深:“这剧好像挺有意思,有空看看。”
《锦绣芳华》要是早这么干,热度能差吗?杨紫的粉丝基础多扎实啊,要是开播前让她在直播里聊两句“这次演的老板娘特飒,跟以前角色都不一样”,或者放两段高能片花;要是路透不是随便发,而是拍点“杨紫在片场教新人演戏”的暖心片段;要是改名前就跟观众打个招呼:“《国色芳华》的姐妹们看过来,咱们续集更精彩,名字叫《锦绣芳华》”,也不至于开播当天冷冷清清。
现在观众不是不看剧,是剧太多,选择困难。你得想办法在“选择困难症”发作前,把剧的名字和亮点塞进他们脑子里。《书卷一梦》做到了,所以它能靠“路人盘”稳住热度;《锦绣芳华》没做到,就算后面靠口碑逆袭,也得费老大劲。
说到底,剧的质量是1,宣传是后面的0。没有1,0再多也没用;可只有1,没有0,再大的数也显不出来。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是老黄历了,现在得主动端着酒碗沿街叫卖——你喊得越响,闻着味儿来的人就越多。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 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