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一架台湾军机在返回金门的途中,领航员突然将手枪对准飞行员的脑袋,命令道:停止回航,回大陆,不会打死你! 叶刚是台湾空军的领航员,30岁出头,家里条件一般,母亲早年失明,靠他养活。他在部队里干了好几年,技术过硬,但心里总有个疙瘩——母亲还在大陆,孤苦伶仃,他却没法回去尽孝。那时候,两岸隔绝,想回趟家比登天还难。 孙志强呢,是个新手飞行员,20多岁,模样清秀,家里背景却不简单。父母和兄弟姐妹全是共产主义者,早在解放前就加入了中共,只有他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台湾。他从小听着家人的故事长大,对大陆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但也没啥特别行动,就老老实实开飞机。 这俩人,一个是思乡心切的老兵,一个是家庭背景复杂的新人,命运却在1953年6月撞到了一起。 1953年6月初,台湾台中空军基地接到命令,要派一队人去金门驻防。叶刚和孙志强都在名单上。任务不复杂,就是例行巡逻和侦察福建沿海,但对叶刚来说,这是个机会。他早就琢磨着回大陆,趁这次任务靠近大陆沿岸,兴许能成。 为了这次行动,叶刚花了大价钱——二两黄金,买了把加拿大造的45式手枪。这玩意儿在当时可不便宜,他攒了好久的钱才搞到手。买枪不是为了杀人,而是给自己壮胆,毕竟要干的事儿风险太大。他还偷偷记下了大陆沿海几个机场的方位和信号,打算到时候随机应变。 6月12日,叶刚跟着队伍从台中飞到台北中转,再去金门。过安检时,他把手枪藏得严严实实,心跳得像擂鼓,好在没被发现。到金门后,他把枪塞进宿舍床下的墙缝里,整天提心吊胆,生怕暴露。 6月25日,任务来了。叶刚和孙志强被安排次日一大早执行侦察任务,目标是福建沿海。孙志强没多想,只当是例行公事,叶刚却知道,这是他动手的最佳时机。出发前,他把手枪别在腰间,表面上镇定自若,心里却翻江倒海。 次日清晨,AT-6侦察机载着两人起飞。这架飞机不大,坐舱里就他俩,飞到福建崇武上空时,按计划该返航了。可就在这时,叶刚动了。他从腰间掏出手枪,顶着孙志强的后脑勺,低声命令他改航向,直奔大陆。 孙志强当时懵了。他是新手,没见过这阵仗,枪口顶着脑袋,谁不怕啊?他起初还想问啥情况,但叶刚语气坚决,没给他多余的余地。孙志强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调转了航向。 这边飞机一偏离航线,金门指挥部立马察觉不对劲。雷达上信号乱了,指挥官急了,赶紧派三架战斗机追击。追击的飞机可不是闹着玩的,炮弹嗖嗖地从机尾飞过,差点就打中了。叶刚没慌,他摆动机翼,示意投降,稳住局面。 飞机进了大陆领空,解放军这边也发现了。两架战机升空拦截,叶刚又摆动机翼,表示没敌意。解放军确认后,允许他们继续飞。可麻烦来了,油不够了。飞到浙江上虞附近,油箱见底,孙志强只能找地方迫降,最后飞机一头扎进了稻田里。 落地后,当地民兵围了上来,端着枪把两人控制住。叶刚和孙志强被带到部队盘问,杭州军区很快派人接手,把他们送到了上海。到了上海,华东军区的首长亲自接见,事情才算尘埃落定。 叶刚终于见到了失明的母亲。那一刻,他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多少年的牵挂总算有了着落。孙志强也和家人团聚,父母兄弟都在大陆等着他。他俩的举动被大陆视为义举,受到表扬。叶刚后来可能继续干航空相关的工作,孙志强靠着家庭背景,很快适应了新生活。 这事儿在当时传得挺广,两岸都炸开了锅。台湾那边气得牙痒痒,大骂叶刚叛徒,大陆这边却把他们捧成英雄。不管咋说,这段经历成了他俩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成了两岸关系里一段独特的插曲。 叶刚和孙志强的故事,乍一看是个人选择,其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无奈。冷战把两岸隔开,多少家庭被生生拆散,想回去看看亲人,都得冒生命危险。叶刚是为了母亲,孙志强是被家庭牵引,他俩都不是啥大人物,却用自己的方式,闯出了一条路。 这事儿还有个深层的意思。个人命运跟国家大事绑在一起,谁也逃不掉。叶刚拿枪逼孙志强,不是啥光彩的事儿,但你说他错了吗?他只是个想回家的普通人。孙志强呢,服从枪口,也不算英雄,可他也没啥坏心思,就是顺势而为。这就是那时候的真实写照,没那么多高大上,就是接地气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