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目前,我看我们团队关于理想i8的调研数据都非常不错,其中我认为最好的数据,是有孩/多孩家庭对这款车的理解,与李想本人所阐述的基本一致。
理想这家公司的车,在上市前符合用户预期的车,卖的甚至要比超出用户预期的车型好。
这虽然反常识,但也侧面证明了,理想基本功做得好,做一把锤子,而非水晶锤子,也是赋予用户情绪价值的一种:
“你觉得它就是这个样子,而且你需要它就是这个样子”。
用户的“心理预期管理”在理想汽车的产品策略中占据极其关键的位置。并且我负责任说,理想这家公司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方面能力能是十分卓越的。
昨天和高盛的朋友聊天也提到过这一点,理想在中国市场的本质,不只是“造车”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家精通用户预期管理与场景叙事的情绪引擎公司。就如同小米汽车的本质,是“把科技信仰压缩进大众价格区间”的效率工程营销公司一样。
理想通过系统性地(其实我感觉他们还是蒙以及和李想干仗干出来的)构建“看得懂的产品价值”和“用得上的功能场景”,成功地规避了许多中国品牌在技术焦虑中反复横跳的路径。他们没有执着于卷参数,而是持续地在用户最关心、最常用、最容易口口相传的场景上深耕打磨。
理想i8是一款势能刚刚好的的产品,它成功的标准,就是当这台车真的交付到车主手上时,他们会发自内心地说一句:
“我本来就知道它是这样,这就对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