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54个国家的游客现在可以免签来中国旅游,这个数字在短短一年内迅速扩大,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免签入境人数达到198.8万人次,同比暴涨超过200%,然而真正有趣的故事发生在这些游客回国之后。 法国游客Lucie刚从北京回到巴黎,第一件事就是在社交媒体上抱怨戴高乐机场的效率,她说习惯了首都机场3分钟完成行李托运后,在巴黎排队40分钟简直是煎熬。 这种对比在数据上更加明显,首都机场智慧化改造后,旅客通关时间压缩到30分钟以内,而欧洲主要机场平均需要60—90分钟。 移动支付的便利性给外国游客带来最直接的冲击,韩国游客金大元在杭州用了一天手机支付,从买奶茶到租充电宝一气呵成,回到首尔后他无奈地发现钱包里又装满了硬币。 数据对比更说明问题:中国移动支付渗透率达到86%,而韩国仅为61%,这意味着中国几乎任何消费场景都能扫码搞定,而韩国仍有大量现金交易。 餐饮体验成为另一个“成瘾源”。北京簋街的外国顾客占比已经突破35%,其中韩国游客在火锅店的人均消费是普通顾客的1.8倍。 海底捞专门为免签游客准备了多语种菜单,最受欢迎的竟然是免费西瓜,续加量同比上涨120%,全聚德前门店的经理说,工作日午市七成外籍顾客都来自免签国,有人连续五天来吃烤鸭。 中东游客对西北菜情有独钟,兰州、银川等地的清真餐厅外国订单量同比增长400%,一位沙特游客在社交媒体晒出对比:同样的烤羊排,迪拜餐厅要等50分钟,银川15分钟就上桌。 这背后是中国餐饮业标准化的优势,传统手抓羊肉保留了地道口味,但后厨流程的规范化让出餐速度大幅提升。 治安环境的安全感让很多游客印象深刻,一位伊拉克留学生深夜在西安回民街迷路,巡逻民警用翻译软件帮他叫车。他后来查到中国每万人配备13名警察,是伊拉克的20倍。 德国工程师Hans体验了京沪高铁后直接“破防”。同样的距离对比:京沪高铁1318公里用时4小时18分,而德国柏林到慕尼黑600公里却要4小时10分。 让他震撼的是12306App的便捷程度,在郑州东站用手机改签,操作时间比德国铁路App快了6倍,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工程效率,在中国高铁面前显得有些“古典”。 这种全方位的便利体验正在改变国际旅行的认知标准,携程数据显示,免签国游客的复访意愿高达78%,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英国游客Emma在博客中写道:“回伦敦第一周,我下意识想扫码骑共享单车,然后想起还要找停车桩交押金。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幸福戒断反应吧。” 这种现象背后有其必然性,当一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效率显著超出游客的日常体验时,对比感会格外强烈。 从机场通关到移动支付,从餐饮服务到交通出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数字化和标准化程度确实走在世界前列。对于习惯了相对低效服务的外国游客来说,这种体验差距产生的冲击可以理解。 随着免签政策的持续扩大,这种“中国体验热”还在升温,海湾四国免签试行首周,入境人次就突破5万。可以预见,当更多外国游客亲身体验过中国的“超现实便利”后,这种甜蜜的依赖感可能会演变成新一轮的中国热潮。 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当便利成为习惯,习惯就会变成难以割舍的依赖。”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下的免签游客现象,再合适不过了。 信源: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关于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的通知》 国家移民管理局《2024年第一季度出入境管理统计数据》
评论列表